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纪念杨嘉墀诞辰104周年丨“争名当争国家名,计利当计人民利”

  • 发布时间:2023-07-16

21世纪以来,

我国相继完成了载人航天、嫦娥探月、

火星探测和北斗系统的全球组网。

在这一系列“奇迹”的背后,是几代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

把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变为现实。

回溯这段奋斗历程,

有一位科学家,在归国50年间,

几乎参与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

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他都会高瞻远瞩地,

及时提出重大建议。

“争名当争国家名,计利当计人民利”

这是他面对荣誉时的超脱和淡泊。

这位把“少说多做”刻在了骨子里的科学家,

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63计划”发起者之一

杨嘉墀院士。

直到去世前,他还在为祖国科技强国之梦出谋划策。

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11637”号的小行星

永久命名为“杨嘉墀星”。



人物功绩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30多年来,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

今天是“两弹一星”功勋杨嘉墀

诞辰104周年

让我们共同回顾杨嘉墀院士的一生


“出吴江,学哈佛,归国效力,八十七,做人做事皆楷模;

精仪表,掌自动,再领信息,八六三,两弹一星建奇勋。

这是恩师逝世时,

时任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叶培建

写下的一副挽联,

它高度概括了杨嘉墀不凡的一生。


杨嘉墀生平

1919年7月16日,出生于吴江震泽镇,童年成长于故乡;

1932年,进入上海中学就读;

1937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1941年6月,大学毕业后赴西南联大助教;

1947年1月,到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被授予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6年,克服重重阻碍,携妻女回到了祖国;

1958年初,参加了国内工业自动化和仪器仪表的调查研究;

1959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组织力量开展了自动化检测的研究工作;

1965年,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设计研制;

1968年后,任国防科委五院502所副所长、七机部五院副院长兼502所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6年3月,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共同倡导提出了国家“863”计划;

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陈嘉庚信息科学奖;

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3年,获国际小行星命名“杨嘉墀星”;

2005年1月,与屠善澄等五位院十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

2006年6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期望我国航天技术将不断占领科技高地,

到21世纪中叶,

能够与世界空间大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并驾齐驱,

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5年2月,在《我这五十年》一文中,杨嘉墀如此憧憬。

今天,当我们在享受航天等领域的高科技带来的安全与便利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位功勋卓著的战略科学家,以及他身上所闪耀的永不落幕的“两弹一星”精神,并将此内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