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胡仁宇:毕生精力在核事业中闪光

  • 发布时间:2023-07-20

胡仁宇(1931.7.20-)浙江江山人,男,中共党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我国杰出的实验核物理专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近代物理所1958年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1956年8月赴前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58年秋奉调回国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工作,历任副部主任、副所长、副院长;1986年任中物院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6、1989年先后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4、1988年两次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


“为人民服务,不虚度此生”

胡仁宇的童年经历了军阀混战和日本侵略,亲眼目睹了日军的野蛮残暴和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也见证了党领导下成立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欣欣向荣。胡仁宇生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时代,出生不到两个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在“淞沪抗战”中,日本侵略者将他父亲当时供职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夷为平地,全家不得已到乡下老家暂时避难。后来他父亲好不容易在金华中学找到一份历史教员的工作,全家过了几年稍微平静的生活。“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又轰炸金华,一家人只好再次逃回老家避难,生活也每况愈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胡仁宇一家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看到了新的希望。在党的教育下,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国家受尽侵略、人民惨遭杀戮欺凌的悲惨境遇,年轻的胡仁宇逐步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改造为美好的新中国。每个有志青年都应该努力学习,全心全意地投入祖国建设中去,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岗位。当时,他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自己的前途始终要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至于毕业以后到底做什么,一切都服从国家的需要。1956年7月,胡仁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提到入党初心,他回忆起1949年那个清晨,出门看见在屋外冒雨受冻、不愿扰民的解放军,“我打心底里佩服他们。从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也该做和解放军一样的事,我愿意献身党的事业,为人民服务,不虚度此生。”



“转行”投身核武器研制事业

1952年,胡仁宇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被选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实习员。在这里,前辈科学家们为胡仁宇打开了核科学研究的大门。他们为胡仁宇这些刚入所的年轻人讲授核物理、量子力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核物理相关的实验辅导,胡仁宇由此真正开始接触核科学。之后,胡仁宇被分到实验组,开始接触核技术研究实验工作。许多科学发现和科技发展,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核科学与原子弹研制也是如此。

1956年8月,胡仁宇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58年7月,胡仁宇回国时,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告知他:不要再回苏联学习,马上到二机部九局报到。二机部当时负责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以研制核武器为主要任务。


胡仁宇来到二机部九局,接到一个任务:和王方定一起组建中子物理与放射化学实验室。当时,苏联与中国签订协议,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然而,好景不长。1959年,苏联撕毁协议,中国只能“自己动手,从头摸起”,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

在王淦昌、朱光亚、何泽慧、刘允斌等老科学家的指导下,胡仁宇和王方定、赖祖武等同事一道,带领一批年轻大学生夜以继日地投入科研工作中,用较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建立了中子物理与放射化学实验室,完成了中子源的制备、脉冲中子的测量和临界质量的测定,圆满地完成了原子弹试验前这个领域应该承担的任务。

1963年,根据原子弹试验的实际需要,胡仁宇与众多科研人员迁往青海某核试验基地。此时,胡仁宇被任命为国家首次核试验第九作业队内球组组长。内球组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保证“596”核心部件——内球运输、组装的临界安全;二是把中子源放到应该放置的部位上。胡仁宇与同事们研制的核心部件,被成功地装配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上,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核爆试验提供了保障。原子弹核爆试验成功后,胡仁宇和唐孝威等人又投入到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工作中。其中,胡仁宇在核爆近区测量某高难度技术方案的审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个人的事都可以是小事,但国家的事一定是大事”

1986年,胡仁宇被任命为中物院院长。从调研、论证到设计、实验,胡仁宇一直承担着主要技术负责人和决策人的角色,集中众智组织攻关。他先后参加过10余次国家级大型核试验,其中负责组织领导了6次。根据国家需要,与同事们保质保量按进度完成,满足了理论设计对近区物理测量的要求,为确保每次试验圆满成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在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综合分析研判下,胡仁宇积极推进中物院“二次创业”,领导中物院在确保完成军品研制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做出应有贡献。胡仁宇曾坦言,在担任院长期间没有一天能睡好觉,“个人的事都可以是小事,但国家的事一定是大事,半点马虎不得。”作为我国杰出的实验核物理专家,他领导筹建了多个核物理实验室,在聚合爆轰热核反应研究、核试验近区物理测量等方面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为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胡仁宇认为,核试验是一个复杂的大科学系统工程,各方面工作都是“强耦合”的,“就像木桶,有短板不行,哪怕有缝隙也不行”。这种大科学工程,“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搞成什么事儿”,而是集体奋斗、协同攻关实现的。当年轻人问起他一生干了什么,他却说,自己只做了一件“补短板、堵缝隙”的工作。



“我算老几”

2018年9月5日,两弹城王淦昌旧居前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参观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仁宇院士。

那一天阴雨连连,异常阴冷,89岁高龄的他,穿着一袭雨衣,矗立在风雨之中,深情凝望着他的老战友——王淦昌的塑像;风雨交加,大家都劝这位老人去休息,可这位老人坚决不肯,也许是因为回到了院部旧址,回到了曾经工作的地方,曾经的画面跃然于心里,一时间有了太多的话想和战友们诉说;这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

工作人员对老人说到:“这里面也有您的塑像,希望邀请您一起去看一看。”可老人坚决不去,工作人员疑惑地问:“为什么呢?”只听见老人说:“比我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那么多,我算老几。”

胡仁宇院士当年自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以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工作任务有人负责的,他从不干预;工作上没有人干的,他就干,干的都是别人不愿干的活。以前胡仁宇院士在工资待遇方面一直跟同等的人有差距,直到三十几年后,才逐渐调整,但他从来没有找人反应过,自己也没有在意过。

每逢回忆往事,总是感慨万千。“那是一段革命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反正无论如何不能拖原子弹研制的后腿”。谈起那段经历,胡仁宇很激动,也很怀念。

在革命激情燃烧的年代,所有参加制造的人,没有一个人为名为利,为自己将来怎么打算,只想这个国家完成任务。

2019年胡仁宇做客央视综合频道《故事里的中国》。主持人董卿问他:“您会怎么样来总结自己这一辈子”,他说:“我不敢说我做得最好,但是我尽力而为了。我没有虚度此生,可以悄然离去了。


任何曾为我国“两弹”研制作出过贡献的人或事都不应该被遗忘。无论是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院士等,还是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工人或者士兵;无论是众所周知的北京九所、金银滩221基地、新疆核试验基地等前线阵地,还是隐身背后、鲜为人知的原子能所等其他研究单位或生产工厂;无论是对“两弹”研制起关键作用的科学领域,还是生产工序上一个小小的环节……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用一粒种子的生根发芽,成就一棵树的昂扬;以一群人的奉献,筑牢国家安全基石。今天中国的成就,依然属于仰望星空的人、躬身于大地的人,属于每一个诚实劳动挥洒汗水的人!昨天第一代创业者们已经做出了榜样,今天我们需要积聚前进的动力。做好“眼前小事”,走实人生脚步,将个人理想立于民族大义之中、系于党和人民要求之中,以一人之志融入强国之梦,以一人之力融入为国之公,以一人之为融入兴国征程。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