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纪念王大珩逝世12周年丨永恒的追光者

  • 发布时间:2023-07-21

他曾远涉重洋求学换来中国光学事业的突破

他还曾带领28位科研人员建立起新中国“光学摇篮”

彻底结束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

他就是我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应用光学家——王大珩

他是“追光者”,也是“一束光”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苏州。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对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对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50年代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以后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领导该所早期研制我国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并使它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开发基地。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还与王淦昌联名倡议,促成了激光核聚变重大装备的建设。提倡并组织学部委员主动为国家重大科技问题进行专题咨询,颇有成效。1992年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灵慧初显 漫漫光学路

1912年,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

他的父亲王应伟,是我国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

也是对王大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1915年8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

王应伟愤然抱着还在襁褓中的王大珩回国。

父亲给王大珩取了“膺东”的小名,

寓意满腔义愤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父亲一直秉持科学救国的想法,

故从小注重培养王大珩科学兴趣。

1933年与父母弟妹合影(后排右一王大珩)


王大珩在少年时代就常跟父亲去观察天文和气象,

对使用科学仪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作为人类视觉器官延伸的光学仪器,

尤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父亲感叹当时的中国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

这深深地印在了他幼小的心里。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以优异的成绩,

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这些科学大师。

1936年,王大珩从清华大学毕业,

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一起南下作修学旅行。


清华大学毕业时留影


就在王大珩沉浸于中子微观世界里,

全力以赴攀登物理学高峰的时候,

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校园里郎朗的读书声,被日军的枪炮声打破,

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侵扰,爱国主义的洪流在他心中涌动。

国难当头关乎民族存亡,

于是王大珩积极投身抗战,加入到政府兵工署工作的队伍中。

在敌人的炮火中从南京退到长沙,

在那段时间里他第一次听到了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

更加坚定了他学以报国的志向。

1938年,王大珩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

带着对祖国的牵挂远赴异国他乡,

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攻读技术光学研究生。

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学习期间札记


1940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次年进入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

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特纳教授指导下专攻光学玻璃,

如果继续深造,他将获取博士学位。

然而在1942年,

为了学习制造光学玻璃的真正本领,

他毅然放弃了在读的博士学位,

应聘到昌司玻璃公司,做了长达五年的实验物理师。

因为只有去昌司玻璃公司,才能掌握研制光学玻璃的最先进技术,

这段经历为其日后光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48年4月,王大珩辞去昌司玻璃公司职务,

放弃英国优越的条件,义无反顾地踏上归国的旅程。

他曾说,“我要为我的祖国、我的民族做一些事情。”


白手起家 道路阻且长

回到祖国后,一身“武艺”的王大珩,

很快就找到了用武之地。

1951年,经钱三强推荐,

中国科学院决定让王大珩负责筹建仪器馆的工作,

新中国的光学事业从此开始起步。

中国科学院任命通知

那个时候也没有条件可讲,工作场所不过是几座旧房子,

可以借鉴的经验成果几乎为零。

他的一生追求从1400万斤小米开始,这是他当时所有的经费,

拨款用小米,工资也是小米。

在“没有”面前,王大珩没有退却。

对他而言,“没有”才意味着有可能从事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事业。

怀着赤子之心,王大珩带领团队,

先后熔炼出了第一埚光学玻璃、建立了一系列仪器制造设备、

试制成功了“八大件”、中国第一台光栅刻划机,

建立了多层膜制备技术

……

新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


毛主席观看王大珩发明的光学仪器

那时,西方各国对我国进行了全面封锁,

因此,对中国科技的发展而言,

王大珩带领光机所研制出的每一件仪器,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王大珩带领团队,参与“两弹一星”项目所有光学研究任务,

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

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在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王大珩所主持研制的光学仪,

成功采集到核爆区域的一手影像资料,

为今后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试验数据。

为原子弹爆炸、导弹发射、氢弹试验、人造卫星上天等,

做出了重大贡献。


谋事在先 纵珩一生

王大珩不仅仅是光学家,他也是非常难得的战略科学家。

在光学专业之外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

对我国科技进步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心到美国“战略防御倡议” ,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和采取的对策。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四位科学家联名,

给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信,

《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不久,国务院组织专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论证,

并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这便是举世瞩目的“863”计划。


863计划倡议者(自左:陈芳允 王大珩 杨嘉墀 王淦昌)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

王大珩就具有远见地考虑工程技术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1992年4月,

王大珩与张光斗、师昌绪、张维、侯祥麟,以及罗沛霖六人联合署名,

向中央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

王大珩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当选为第一届主席团成员,

在工程院的发展中继续倾注心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2年4月,王大珩与张光斗、师昌绪等联名向党中央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

他心系航天,满怀爱国热忱,以振兴航空工业为己任,

认为不能在大飞机的发展中“受制于人”。

尽自己的力量,敦促“大飞机”在中国立项。

2017年5月5日,我国新一代大型客机C919,

昂首冲入上海浦东机场上空厚厚的云层,

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干线飞机圆满完成空中首秀,

王大珩心愿得偿。

2000年11月21日王大珩考察上海飞机制造厂在运10-飞机旁

鉴于王大珩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与贡献,

201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将17693号星命名为“王大珩星”。

2018年,王大珩作为“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王大珩星的运行轨道

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

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

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

搞这般专业很称心!

这是王大珩70岁时给自己写的一首词

也是他对深爱着的祖国和光学事业的真诚表达。

这个摘下星光的人,

一生为国为民为科学,

留下了永恒之光。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