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永恒的丰碑——纪念邓稼先逝世37周年

  • 发布时间:2023-07-29

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
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
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


假如你的人生面对下面三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

问题一

如果你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从美国的名校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你的导师有意带你去英国深造

走去英国的路将使你成为站在物理学发展前沿冲锋的战士

并为摘取科学桂冠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问题二

如果有一天你有工作变动,要从此隐姓埋名

工作地点、干什么工作、工作多久

都不能与家人、朋友提及

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办?

问题三

如果说有一项事业因为你的努力

让中国在这个领域站稳脚步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你觉得你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奖励?


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一生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时值26岁的他,仅用一年零十一个月的时间,

读满学分,写完论文,完成答辩,拿到博士学位。

九天后,放弃国外优渥的物质条件,

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

回到了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

34岁,受命之日他对妻子说:

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这些全靠你了。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

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他死了也值得。


1986年5月,杨振宁在专程看望邓稼先时他问:

您研究原子弹成功之后,得到了多少奖金?

邓稼先回答: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

听到这个答案,杨振宁已是泪流满面。

他,就是邓稼先。

是杨振宁口中那个,一生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的挚友。

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

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023年7月29日,

是邓稼先逝世的37周年。

谨以此篇追忆“两弹元勋”邓稼先,

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的峥嵘岁月,

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个人简介

邓稼先,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他用一生诠释了“无怨无悔”,用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脊梁”。

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九三学社主席)在纪念邓稼先90周年诞辰时的题词

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

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

走上科学之路。

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

他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

在他的一生中,有着四座永恒的丰碑。


第一座丰碑


1958年8月,年仅34岁的邓稼先,

调到二机部九院,担任理论部主任,

在这里他肩负起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

比起拥有数十名诺贝尔奖得主与世界一流科学家的美国原子弹研究团队,

邓稼先只能领导着28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

独自解决原子弹研究过程中的关键难题。

没有可以借鉴的理论,一切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去探索。

在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等高水平科学家尚未调到九院时,

理论设计的主攻方向只能依靠邓稼先。

很快,他将目光锁定在,

流体力学、中子物理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上。

他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其中,

不仅要带领不同方向的小组,还要亲自参与到各个小组的讨论之中。

当时既缺乏资料,又缺乏试验条件。

他带领团队进行粗估、精确计算,过程枯燥而严格,

他们算出来的,是难以想象的大量数字,

上面的纸一扎扎一捆捆装在麻袋里,堆满了整个屋子。

每一个数值都要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

一个关键数据算一遍,

计算一个模型,要上万个数据,

有一个错的话,整个计算就会全部作废。

邓稼先正是如此,工作了一年又一年,

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

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邓稼先带头设计的原子弹理论方案,

树立起了他的第一座丰碑。


第二座丰碑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

来不及庆功和休整的邓稼先又全身心投入到氢弹的研究中。

仅仅三年之后,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于敏和邓稼先率团队先后到上海,

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演算,

研究计算和实验氢弹引爆器的可能设计方案。

他们提出了最有希望的方案的理论基础,

“有关热核材料燃烧的内在原因和外部要求”等一些关键问题。

1966年5月9日与12月28日,

成功进行的两次试验,证明了“邓—于方案”是正确的。

然而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破,

那时,法国人在加速执行氢弹研制计划,

邓稼先及他的同事们说:

“必须赶在法国人之前,爆炸中国第一颗氢弹。”

为此,理论设计部提出了一个口号:

“提前进行氢弹试验!”

他们加班加点,提前一个月完成了设计。

1967年6月17日,原子弹爆炸的两年零八个月后,

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氢弹研制速度。


第三座丰碑

1984年,邓稼先60岁,

继续耕耘在两弹一星伟大事业,至死不懈。

这年,他在大漠深处,

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经整整20年,

这是由邓稼先指挥的,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

他高兴地挥笔写下一首诗: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

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这是邓稼先事业中的第三座丰碑,

突破了第二代核武器,实现两弹联合,

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也为向科技创新型国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座丰碑

1984年,中国第二代核武器完成实验之后,

邓稼先在一次会议上对众人说到:

我已是强弩之末。

1985年,邓稼先强撑着拼搏在一线,

直到中央下令,他才住进医院,

这一次,他再也没能回到岗位上。

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

从住院到病逝,邓稼先在医院度过了最后一年,

可他依旧坚持工作。

在住院的日子里,邓稼先利用第三次手术前的三个月时间,

拼命完成了一件事。

他要求向国家提交一份至关重要的核武器发展建议书。

邓稼先认为这份建议书极其重要,他决定和于敏等人联合撰写。

邓稼先与胡思得的信件手稿


关于这份建议书的重要性,于敏等人最有发言权。

1996年7月22日,

于敏、胡思得(时任九院院长)和胡仁宇(九院原院长)三人联名,

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十年,我们时刻怀念——纪念邓稼先院士逝世十周年》。

文章中提到了当年邓稼先无比看重的建议书大概内容,

三人写道:“十年之前,我们的事业正处于十分关键、十分敏感的发展阶段,

如果一旦受到干扰和停滞,就会丧失时机,

产生稼先所指出的‘多年努力,将功亏一篑’的严重后果,

将对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严峻的形势,使稼先万分焦急,

他不顾重病缠身,亲自组织研究讨论,

起草给中央的报告,申述意见和建议。”

这是影响国家重大战略方针建议书,

邓稼先深知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的意义。

可以说,这封建议书,

是邓稼先两弹一星事业中的第四座丰碑。

这封建议书,促使我国达到停爆搞模拟,

内容不是很多,却份量极重。

1986年7月16日,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

前往医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和证书。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为中国核事业拼搏一生的邓稼先走到生命尽头,此时他只有62岁。

临终前,他留下三句话,

一句是苦了你了,这是对妻子的道歉,

一句是永不后悔,死而无憾,这是对自己的肯定,

一句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这是对后人的嘱托。

邓稼先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甘愿当无名英雄28年,

直到病逝前一个月,国家才正式解密他的名字,

他的事迹出现了各大官方媒体的头条。

他隐姓埋名,却做着惊天动地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从1958年至1986年,28年间,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

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亲自指挥的,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当之无愧!

邓稼先逝世后,

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为他撰写了挽诗: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

群力备战君当先,捷报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犹记得1986年您在临终时问道

“30年后,人们还会记得我吗? ”

三纪已轮回,功勋不敢忘!

请您放心,37年后的今天,

历史和人民仍然记得您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

历史和人民也不会忘记“两弹一星”精神

在共和国血液里注入的力量,在神州大地播撒的幸福春天。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