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我国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机制及其效应研究——兼论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统一性——费俊俊

  • 发布时间:2023-03-23

我国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机制及其效应研究——兼论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统一性

                                               ——费俊俊

摘要:科学精神一直都是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活动中,其所表现为求真务实、创新意识、有条理的批判以及人文理念,体现了追求科学真理的客观性、规律性、普遍性、无私利性、公平公正性、宽容性。这正反映了科学精神是科学家所独有的品质特征,进而是由科学家精神所承载的。由此科学家精神的形成通过其内在机制与外在机制共同作用的。内在机制主要是科学家本身拥有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这些构成了科学家的内在美和人格魅力。外在机制主要是从现实需求出发,即所谓的科技发展之需、美好生活之需和科研环境之需,进而激发了科学家精神的动力。所以要在全社会宣传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发展与责任担当,以及文化融合与发展的效应,促使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真善美以及社会福利的提升,达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科学精神 科学家精神 内外机制 可持续发展

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进行商品生产与交换。通过人类活动的交往,人们逐渐地发现社会生产中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总结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在客观规律的作用下,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界进行具体劳动,用于其生产活动,由此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的更新。科学技术的诞生也是人们出于对事物运行规律的好奇心,正是由于这种“好奇心”的存在,使得有一部分人从基础的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专门进行自由的科学活动。随着经济社会不断演变与发展,科学活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接受,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效应。那么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被赋予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后的几百年中,西方国家涌现了大量的科学家,所研究的专业、规模、范围、深度等等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挥了其独一无二的价值。

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人们早已进入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远远高于传统的土地、劳动、物质资本等。在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资源、社会民生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国际激烈的竞争等方面,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动,逐渐地降低与克服这些问题所带 来的不利影响。所以说,推动科学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成为其第一生产力。正如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因而,科学的创新需要发挥广大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独有的、内在的、抽象的精神气质。通过塑造科学家精神,焕发出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对真理的探索、对始事物的创新、对最前沿的科技追求,散发出时代的科学气息,对全世界的科学起到了一种引领的作用。

一、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统一性

纵观人类的科学发展史,每一时期都蕴含着理性的科学精神。从古希腊时期就存在着科学精神,那时候的人们就认为科学“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重要的功能在于解释”,或者也称之为“逻辑地作解释的需要”,即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有着自己的规律,通过观察到自然界的现象,借助数学工具加以分析与解释自然规律,触动了人们的理性认识。因此,科学精神的形成起源于古希腊。在古希腊人的视野里。科学精神是“天才直觉的东西”,到了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精神又演变成“在我们这里是严格科学的以试验为依据的研究成果”。科学的理性进一步彰显出其具有的文明素养,突出其严谨、客观、实证、批判、公平、普遍等特性。例如,牛顿认为科学的作用“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他们归结于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规律,用于观察和试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而爱因斯坦更 加强调科学是“后验地重建存在...使人们能以用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并能预见这些事实”,这是因为科学“是在客观上被证明了的知识”。无论是国外的皮尔逊、默顿、贝尔纳、库恩还是国内的梁启超、竺可桢、席泽宗、李醒民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精神所包含的特性,这些学者们都认为,科学精神是具备理性精神。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从事科学活动来探求科学真理。

1.求真务实

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实验的科学,其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人们只有不断地通过感性认识和实践,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这样认识才会逐渐地提高与升华,达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众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中不断发展而来。科学的探索与追求更重要的是具备理性认识的特性。科学只有存在理性认识,才能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够探索未来的世界。在未来的世界中,科学家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体系,通过多次的研究与试验,发现一项科学活动所存在的真理真知,这种真理真知是能够经得起未来的实践检验。虽然科学真理真知的探索追求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科学家们一定要保持着一颗崇尚真理的心态,不骄不躁、不气不馁、不畏艰险与困难、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大无畏的勇气,不能够违背科学的客观规律,始终要保持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否则的话,科学精神就会走向功利主义精神,失去了其理性的本质要求。

2.创新意识

在现如今的经济社会活动里,各个行业、各个角落、各个地区、各个层次都充满着创新,正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而创新意识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科学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创新,创新是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科学研究的每一阶段、每一过程、每一时点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意识是推动科学勇攀高峰的内在动力。科学家只有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不断地发挥创新意识,才能突破原有的科学成果,发现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用于解决经济社会中所遇到的问题。科学的创新精神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地追求科学理,永无止境,永远都是前进与进步的

3.有条理的批判

任何的科学理论都蕴含着一定的假设形式,科学家们从假设理论出发,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与试验活动,发挥其创新意识,探索科学的真理真知。然而,科学结论会永 远的存在吗?随着假设条件发生变化,科学结论是否会发生变动呢?或者科学结论会不会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发生改变呢?另外,宇宙万物是不停地变化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而人的认知却是有限的,那么往往对时空的认知性也就产生了局限性。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时空认 知上的局限性,科学家需要具备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是建立在对科学理性分析上进行严格的 逻辑推理与多次实验分析去验证原有科学真理或科学成果。在原有的科学真理或科学成果上进一步吸收、继承、突破,否定之否定,有时候可能会推动原有的科学真理会朝着前方迈向重大的步伐。因为科学的批判精神“突出了知识的相对性,否定了那种对获得真理的过程所作的直线性,简单的乐观武断”,从侧面反映了对真理坚持不懈的追求,更体现了科学精神自由,不被权威所折服,也是科学进步的真实写照。

4.人文理念

虽然科学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科学并不是冰冷的,而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性体现出科学精 神具有人文理念。人文理念赋予科学精神真善美。“真”就是科学精神所蕴含的真理真知;“善”就是科学精神所发挥的价值,包含了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自然价值等;“美”就是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是科学精神独特的审美之德。所以,人文理念能够规范地引领科学研 究与试验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人文理念的存在同样为科学精神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哲学、道德、历史、文学相辅相成、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科学精神不仅包括上文所提及的求真务实、创新意识、有条理的批判、人文理念,而且还包括普遍主义、无私利、公平公正、宽容、献身等等,这些同样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本文认为,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最核心内容,也是最本质要求;创新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动力,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有条理的批判是科学精神的功能属性;人文理念则是体现出科学精神的价值要求。因此,本文认为,科学精神的四个主体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共同贯穿科学精神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种科学精神的社会建制性质。

科学精神需要通过科学家载体才能体现出来,因为每一项的科学研究与试验活动都是科学家们来完成的。由于科学家的工作性质,必然使得他们更具备形成科学精神,是一般无差异地凝结 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与试验上。科学家在他们整个受教育生涯中,都是在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或者接受正规系统的科学教育训练,逐渐就会形成科学家独有的精神气质,最终影响他们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即“在科学中有一种价值,它附属于对理性的信仰...这就是科学家所尊崇的感情中立的价值”。因此,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精神最主要形式。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精神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家精神是有国界的。科学家精神需要通过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表现出来,而且其科学研究活动还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科学家精神可能会受到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法规的规范与约束,这种规范和约束能够逐渐地被科学家们所接受或认可。在某种程度上所表现出科学家内在的道德情操,这也就是在不同的国里科学家精神所表现的范畴是不尽相同的。我国的科学家精神具有鲜明划时代性、人格性,以及独的中国化特征。

二、我国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机制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内在动力与外生推动机制共同作用,而科学家精神同样也是的。科学家精神内在机制主要赋予其价值观、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其外在推动机制主要来源于科技发展之需、美好生活之需、科研环境之需。

1.内在机制:价值观

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们可以在价值观的指引下,从事有目标的社会生产活动,这是由价值的主客观所决定的。价值是“主体和 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也就是价值的主客观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我国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研究与试验时,需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即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生动力。科学家们所拥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触摸不到的,抽象的,同时它又是存在的,是价值观的灵魂与内源。我国科学家精神正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凝结与塑造其人格魅力和人格品质,其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文精神,具有鲜明时代的内涵的“流”。如果科学家一旦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没有正确的“三观”,更失去了其内生动力与人文精神,同样也就不能指导科学 研究活动向着正确的路径发展,脱离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2.内在机制:道德情操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领域的人们字开展经济社会活动时,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要受到社会的秩序约束,最为常见的社会秩序就是法律,但是法律有时候 并不能规定所有的社会边界,那么其余的就要受到道德情操的约束。道德情操属于一种社会范畴,它的社会建制并不是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的约束,而更多地依靠个人自觉认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具备很强的内生化。而作为科学家们同样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承担其内在的责任,即遵守道德规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愿承担的道义责任问题,我们中的所有人都承担这种责任,科学家与非科学家是一样的,这是我们社会的性质”。道德情操的内化,使得科学家们更为理性地进行科学研究与试验,进而对科学真理的求真,并不会掺杂着个人情感特征,以及主观的偏好;对科学真 理的判断,“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禁止、偏好和许 可的方式表达”。“这些通过必不可少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化,因此形成了他的科学良知”。莫尔同样强调:“一个科学家的道德义务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为丰富真正的知识作出贡献,并以此来减少对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愚昧、偏见”。由此科学家通过其道德情操的内生动力而形成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们所秉承的道德情操,才保证了他们对科学的“不忘初心”,时时刻刻对科学研究保持着敬畏的态度,塑造着对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感召下,面对着一切的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始终都是沉着应对,泰若自然,使得各类危机降低到最低点,甚至消除危机。

3.内在机制:理想信念

科学研究需要经过漫长的时期,才能够发现科学真理,特别是基础研究,更需要在十几年甚至 几十年时间,才能取得重大的进展,这就需要科学家们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持之以恒的信念使得 科学家有朝一日一定能够发现宇宙的奥秘,因为科学家们相信,宇宙的奥秘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刻苦钻研,必将会获得对宇的认知。“倘若没有这个信念,那么科学家惊人的工作就完全没有希望了”。信念引导着科学家们有着坚韧不拔的勇气,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面对着科学真理要有专注忘我的情怀,能够沉下心来,坐住冷板凳,十年如一日,“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面貌,在一次又一次地面对科学研究的失败,更加要有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不抛弃、不放弃,既不优成败、又不优得失,汲取失败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最终会打开科学真理的大门。比如我国著名科学家梁思礼在进行“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时,经历了数次的试验失败,他能够坦然面对失败,一直有个坚强的信念在 他的心里,那就是我国的导弹试验一定能够发射成功,也必将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多次的导弹试验失败,终于使得我国导弹试验发射成功,并成功地开创了可靠的航天工程学,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在当今信息网络十分发达的社会环境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科学家们要保持这初心与信念,牢记使命,自觉抵制众多的诱惑侵扰,这也是科学家精神形成中的难能可贵的地方。这些都是从微观层次来说的。

从宏观层次来说,我国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的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要紧密相连。科学家们每时每刻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为核心的信念,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全心全意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习近平强调一样:“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因此,我国科学家们要树立远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地处理好个人的科学事业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始终要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主。科学家们要把自己所学到的科学知识,甚至自己的生命奉献于祖国,无私无悔,不求名利、淡泊明志、隐姓埋名、默默耕作、深入研究,心中只为那“科技救国、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理想。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促使了大批的科学家们前赴后继放弃国外的优越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毅然选择回国,投身于国家的科学事业建设。这些正是我国科学家精神形成所具有的独特的内在动力与魅力。

4.外在机制:科技发展之需

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 构成各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谁将来抢占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谁将来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关键地位。所以,大力发展和繁荣科学技术是我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重要道路。近年来,我国无 论在科技基础研究还是高端技术的研发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例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嫦娥五号、天问一号、怀柔一号、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等方面;在重大的高端技术研发方面有“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神威 ·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天鲲号”“华龙一号”等等,这些取得重大的科技成果表明了我国科技从量的飞跃到质的变化,从点的突破向面的全面开花,即我国的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科技整体实力还和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与美国相比,在核心科技,关键领域受到美国的制约,特别是一些诸如高 片的“卡脖子”技术,这些“卡脖子”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讨不来的,要摒弃过去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错误思想。正如习近平指出:“我国原始科技能力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 会使们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导致“卡脖子”技术问题根源是“理论基础研究跟不上,源 头与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这必将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给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由于我国科技发展在关键领域存在“卡脖子”的问题,这个外在的机制促使科学家们需要 具备独特的科学家精神,发扬科学家精神,站在科技创新能力的最前沿,对国家最迫切最紧急的科技进行攻关,这是每一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能够更加塑造和凝结科学家精神。

5.外在机制:美好生活之需

在新时代里,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对物质和收入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对精神需求、安全需求 、法制需求、生态需求、公共卫生需求等方面的满足,这些都需要通过科技创新的作用来解决人民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也就说科学与人们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科学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丰富和扩展了人们对现实的需求。

受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之需的外在机制的推动,广大的科学家们要积极地投身于科技成果的研发,遵循科技成果“利民、惠民、为民”的基本原则,并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方便快捷地运用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共享科技成果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不仅满足了个人利益的需求,也满足了社会利益的需求,做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性。因此,人们对美好生活之需,也会从外在方面促使科学家们自觉地形成了科学家精神。

6.外在机制:科研环境之需

科学家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外在机制,就是为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创造良好宽松的科研环境。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下,科学家们才能充分发挥其科学精神,调动其科学精神,科研的动力与活力才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科研的兴趣和好奇心相继得迸发,那么科学家们对科学的创造力就会有了质的飞跃。这样科学家们也就会一心一意、践踏实地、心无旁骛地进行科学研究,心中没有其他任何杂念,不会为各种项目的审批、检查、财务报销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等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习近平指出:“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与,不会带来什么损失;绝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作为管理科研的政府机构,要积极地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对科研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干预;更多的是为科学家们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创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对于一系列与科研活动有关的行政事务,一次性在网上申报,一次性就解决,减少繁琐的审批申报环节,做到信息共享;对于网上不能办理的事务,实行“最多跑一趟”的服务。另外,政府要在全社会营造蔚然成风的科学家精神、宣传科学家精神、尊重科学家精神的社会风气。

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研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这一外在动力推动下,“从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解放出来”,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能够让科学家精神进一步体现出来。一旦科技评价机制趋向于功利化,科学研究者看重的就是论文数量和申请大量的课题,更多地向“钱”看,进而造成科研成果数量众多,质量却大大的折扣,甚至有的科研成果无法应用于经济社会的生产生活,最终会造成做基础研究和搞应用研究双双下滑。尤其是对基础研究来说,研究期限非常长,难以在短时期内取得研究成果。如果以偏功利化的科研评价机制为主导,必然会阻碍基础研究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精神,不利于其科学家 精神的塑造。所以,为了进一步地发挥科学家精神,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评价机制,“大幅减少评比、评审、评奖,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倾向。只要能够为国家作出重大科技贡献,特别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都应该积极的鼓励和倡导,“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更看重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国防安全等方面。因此,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对科 学家精神形成至关重要 。

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同样能够为科学家们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以至于擦出学术思想火花,开拓其学术视野,真正做到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作为年轻科研人员,对学术观点要有自己的见解,敢于与学术界权威专家对话交流,甚至挑战和批评权威观点。这种有条理的批 判是纯粹上的学术观点批判,不能由于学术观点不同上升到人身攻击。作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虚心接受不同的学术观点,开成公布地接受批判,尊重他人的学术观点。在学术思想交流的过程中不存在各种各样的学术头衔或者是行政职务,只有学术观点的差异性,做到学术思想的自由化。科研机构要积极地反对各种学术“圈子文化”、学术“山头文化”以及相关的“学阀”作风;需要筑造轻松 的学术交流平台,能使每一个参与交流的科学家发挥最大限度的科学精神,推动我国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三、我国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效应

1.经济效应

罗默模型把技术进步完全内生化,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并不像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把技术因素外生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持久增长就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即科技创新在现阶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推动者就科学家们的辛勤耕作。科学家们一般都受到了高等教育,有着严格的理工科知识训练,有着雄厚的专业知识和造诣,具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同样推动着经济稳定发展。

从微观方面来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与试验时,需要在科学家精神指引下,研发出来的科学 成果能够应用于企业生产,使企业的生产技术得到更新,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转变企业生产方式,推动企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有着众多的企业组成,这些企业构成了市场主体,也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参与者。倘若企业有一项新的生产技术,而这项新的技术由科学家们日夜攻关,共同取得的成果,必然会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和活力,充分发挥企业这一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可能会扩大产量和增加就业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最终推动市场经济繁荣和发展。此时的科学家们在进行技术研发时,具备创新性和人力资本的双重属性,必然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使其科技成果更符合、更适应当前企业的需求,这对我国的科学家来说,是尤为重要的。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有些企业在关键领域缺少核心技术,容易依赖外国,易外国“卡脖子”。所以,科学家们要积极地发扬科学家精神,以目标为导向,勤奋刻苦,深耕细作,集体攻关,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瓶颈,提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再受制于别人,做到自立自强。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各种各样的风险相互交错,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在世界盛行,经济全球化逆流进一步加深,使得世界经济增长十分缓慢。对于我国来说,国内经济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时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结构问题有待优化调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供需错配等等,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发展,所以“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就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创新,尤其是科技的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水平,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使得传统产业能够优化升级,促进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这正是科学家们所拥有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的品质特征。广大科学家们在科学家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健康平稳的增长,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朝向行稳致远的路径前进,这促使科学家精神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性提供了可能性,这主要从宏观方面来说的。

2.生态发展效应

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生产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附土地,深耕土地,较为细致地刻画了人 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土地这一层关系,反映了人们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其表征的背后折射出人与自然在农耕时期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性展示了人们对自然的破坏程度是极其有限的,并不会构成所谓的生态危机,即人与自然一直和谐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期,最能代表的就是机器的发明与应用,大规模地代替人类的体力劳动,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多,品种类别也越来越多元化,不断地满足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欲望,使其利益和效用都达到了最大化。所以,人们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广度与深度的掠夺,这种掠夺是无限制的、无底洞的,剥夺了自然资源生存的权利,必然会使自然环境遭到大范围的破坏,以及资源的枯竭,继而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比如空气污染、物种濒临灭绝、海啸、酸雨、泥石流与滑坡、厄尔尼诺现象等等,这些自然灾害就是对人类的惩罚,就像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却报复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反过来会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空间,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农业社会的人与自然平衡发展到工业社会的人与自然失衡发展,这种不同时期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转变最主要的推动力是什么呢? 本文认为,这种背后的推动力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提高,但是科技的提高本身代表的是人类生产力的进步,更是代表人类文明的提升,那为什么会对自 然界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呢?最根本的是人类缺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科学的认识上,人们把科学技术看成了科学知识,当成了实证主义,甚至视为技术的“错化”,抛弃了科学背后的理性精神、价值观念与道德情操,更谈不上深层次的科学家精神,必然会漠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珍惜。在人文哲理认识事方面,受到了唯心主义、还原主义、形而上学、机械论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不够全 还是比较碎片化,处在感性认识阶段,并没有达到高度的理性认识,并没有遵守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孤立、割裂的视角平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否定了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观点,忽视了事物的整体 与部分之间关系,根本没有把人、社会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在这种极其错误的思想观点缠绕,人们就会过度地开垦自然资源、索取自然资源,最终受损的还是人类自己。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而会挤压其生存空间, 开始思考了科技应用对自然界的双重作用,也开始关注与重视科技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们通过整体性的视角来考虑科学的理性主义以及之外的非理性思维,认识到多样性的观点与可持续发展原则,而这正是科学家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多样性,顾名思义,就是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是一样的,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与自然界其他的物种是平等的;上天只是赋予人 类更高级的物种,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以及一切都要围绕着人类转,更不能对其他物种资源过分地掠夺,否则就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性。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利益,更要考虑未来的利益;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不仅要考虑经济社会效益;还要考虑生态效益;不仅要考虑物质需要,还要考虑精神上的需要。因此,人们只有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秉承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全方位、多层次、正确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多样性思维对待生态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已经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直走的是粗放型发展之路,并不是集约型发展之路,尤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资源枯竭、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政府与公众已经认识到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除了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治理环境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提高之外,更重要的是生态 环境治理的具体操作与实践上,需要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来改善生态环境,这时候广大科学家们要弘扬和发挥我国科学家精神,一心为社会、一心为人民、一心为国家,研发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环境治理上,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信息互联网等,实现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因为科学家精神能够深入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净化其心灵和良知,提升其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环境治理,促进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能够反映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科学家身上的载体与具体表现。

3.社会发展与社会责任效应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科学家也不例外。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科学家们一直追求科学真理,其职责就是解释科学真理的客观性,这固然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在受到“价值中立”的学说影响,科学家们一直忽视其社会责任,就会造成科学的双重属性,即科学的有利和不利的两个属性。当科学家赋予个人这一社会角色时,科学家便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对科学家来说,具有价值与伦理的范畴,即科学家需要对社会负责,因为这是“一个更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科学责任,即科学家有责任把其方法扩展到对社会本身的研究中”。积极的科学精神反映了科学研究具有正向的社会功能。正向的社会功能所倡导的是社会中真善美集合。那么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中,不仅要对科学真理的敬畏,遵守科学真理的客观性; 而且在科学精神中所体现的社会真善美的驱使下,科学家们要以社会需求为基本的导向,全为人类发展谋福利,指引着科学家们该研究什么,不该研究什么,要有着明确的研究方向,“用以证我们的科学思想成果会造福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做到研究成果的趋利避害。与此同时,科学家们摒弃所谓的“价值中立”观点,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成为他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重要动力之一,并且更有决心取得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人们在进行社会活动时,必然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安全问题,比如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技术安全、社会稳定安全等等,这些安全问题都是和我们日常 生活中紧密相关的。在面对这些安全问题的挑战时,需要借助科学家的作用和科技的使用,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其内在逻辑在于社会公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科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是其一。其二,一项科学成果或者科学知识有着极强的专业性,社会公众一般是难以彻底地理解,这便造成了科学家与社会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所呈现的信息不对称,并不能很好地传播科学知识。为了降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科学家树立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科普的形式向社会公众讲解、释义复杂的科学知识,使得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化、可理解性,那么社会公众与科学家对此项的科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对话中,让科学知识在资源配置中公平、合理、有效。在社会公众与科学家的平等对话中,社会公众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或者感受到科学精神,有助于全社会宣传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其三,科学家们要以身作则,发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广大青少年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崇尚科学,志高存远,重视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使得青少年能够在未来投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建设。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科学家要起到“传帮接代”的作用,甘为青年人才科研铺路,教育青年人才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传承科学家精神,使得青年人才逐渐成为科研的主力军,真正地肩负起科学研究重任。

4.文化发展效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种灵魂与精神凝聚着我们对文化的认同,科学文化也不例外。科学文化的核心就是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当科学家精神被全社会普遍认同,作为价值追求就会形成崇尚科学家精神、宣传科学家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科学家精神的良好氛围,进而促进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地引起全社会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因为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能够提升人们的理性认识,减少其错误观念、感性认识、非理性的判断。此外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需要与人文文化融合协调发展。人文文化更突出人文精神的精髓,是对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一个补充。有了人文文化才能使得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显得更加“润物细 无声”,更加地有温度、有质感、有共鸣。这对我国来说,更加显得重要,因为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在每一个国人的心里,表现出更为丰富的人文特征,与现代科学文化和 创新文化有机的耦合,构成一个新的文化统一体,保证科学的人文化,人文的科学化,达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寇光涛,刘竹青.“曲周精神”的溢出效应、动力机制及其对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启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20(6) .

[2] 孟凡明,王明青.科学精神素养的三个维度[J].理论视野[J].2018(11).

[3] 王忠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可持续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4(5).

[4] 黄涛.科学精神内涵及社会功能浅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2).

[5] 李侠,霍佳鑫,李格菲.科学文化:中国可选择的最佳文化变革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9(5).

[6] 柯遵科,席恒.科学范式与科学家的精神气质———作为一种科技制度安排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3).

[7] 丁俊萍,李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及其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3).

[8] 孙炜,史玉民.秉志论“科学家之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科学学研究.2020(10) .

[9] 肖峰.科学精神的语义问题[J].哲学研究.1998(7)

[10] 董宁宁, 贺善侃.科学的灵魂———论科学精神及其文化塑造[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9).

[11] 默顿.鲁旭东, 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上册)[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366, 352

[12] 李醒民.科学家的道德责任:限度与困境[J].学术研究. 2012(1)

[13] 朱亚宗.科学家的精神动力与爱国主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5(6)

[14] 郭继民.科学家的品质、开拓的境界及可能的责任[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3).

[15] 徐祥运,张童阔.科学家社会责任感面临的新挑战及其重建途径[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

[16] 潜伟.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J].科学学研究.2019(1) .

[17] 余德刚,龚松柏,余周唱晚.论我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11).

[18] 欧阳雪梅.新中国以科学家精神 推进科技创新的历史考察[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0(11).

[19] 孟建伟.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

[20] 李炳昌.科学家的责任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因素[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2).

[21] 朱亚宗.科学家主导产品研发:中国制造迈向高端的必由之路[J].湖湘论坛.2020(6).

[22] 梁秀文,夏从亚.我国科学精神缺失的传统文化探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

[23] 马来平.科学文化普及的若干认识问题[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

[24] 王晶.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J].学会.2020(4).

[25] 伦蕊.创新文化、科学精神与城市技术人才吸聚力[J].科学学研究.2009(2) .

[26] 彭列汉,潘建红.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科学学研究.2004(10).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