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仰望星空,“王淦昌星”永远闪耀

  • 发布时间:2021-12-10

2003年9月下旬
一颗由国家天文台于1997年11月19日发现的小行星
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
正式命名为“王淦昌星”
这颗翱翔太空的智慧之星
与日月同在
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享誉世界的著名核物理学家,世界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卓越开拓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求学之路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先读私塾,高中毕业后专修外语,还学习了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

1925年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学生。

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助教。

1930年考取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女核物理学家——L·迈特纳,年仅26岁就成为了物理学博士。

王淦昌在清华大学


为国铸盾

“科学是要为祖国服务的,我是学科学的,但我首先是中国人。”

1934年4月王淦昌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就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

195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我国的核事业工作。

1952年与吴恒兴、林传骝赴朝鲜战场,完成了探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任务。同年,就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

王淦昌山东大学任教留影


1955年便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并被选为副所长。

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

1959年,他又从4万对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事例,发现超子的反粒子,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

1961年4月,受命秘密地参加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刘杰部长向王淦昌传达中央重要决定,希望他参加中国核武器研究,要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改做他不熟悉但国家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研究,并问他是否愿意改名,他毫无迟疑的写下了“王京”两个字,并说:“我愿以身许国!”这一改就是整整十七年的时间。他开始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指导设计实验元件和指挥安装,仅用一年左右时间就基本上掌握原子弹内爆的手段和实验技术。

在九院与原党委书记刁筠寿合影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核武器研制基地内迁到902基地,院部就设在绵阳梓潼的两弹城——九院旧址。王淦昌举家从首都北京搬迁到了这个偏远的小山区,对此他这样说:“别人我不管,我们来这儿没有错。九院把主要人员和技术设备都搬来了,今后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机构,我们不跟着工作的地方走还能干什么?”

从1971年九院迁往四川后,王淦昌一直在四川工作了整整七年。负责王淦昌保卫工作近十年的警卫员任银乐老人回忆说:每次国家实验任务下达后,王老总是很快出现在221厂、四川或试验基地,对试验的一切准备工作他都要亲自过问。

902地区闪光一号鉴定会


永攀高峰

1978年,王淦昌调回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在其直接领导下,先后开展强流电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氟化氪(KrF)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来的惯性约束聚变获取核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王淦昌在原子能院指导工作


1979年10月,72岁的王淦昌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呢?简单地说入党可以多做工作,几十年来,我亲身体会到,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后才有了尊严,有了力量,中国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1982年,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研制、试验核武器方面的工作,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在联邦德国驻华使馆接受柏林自由大学授予的荣誉证书,以纪念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这是专为获博士学位50年后仍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设立的,人们称这样的科学家为“金博士”,王淦昌是唯一享有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1986年,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一起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在邓小平同志的批示和支持下,形成了后来的我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1993年,在王淦昌、于敏等人的推动下,惯性约束聚变作为一个独立主题列入了国“863”计划,获得了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

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他居高位却从不妄自尊大;他久负盛名,却又从不为名利所累。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

张劲夫曾这样评价他:“无私奉献、以身许国,核弹先驱,后人楷模!”他始终立于科学研究的前沿,90岁高龄时,仍坚持每周去研究室听取工作汇报,了解实验进展情况并进行指导。他终生战斗在科研第一线。

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永不枯竭的研究热情,时刻激励着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祖国因为有了他而自豪!世界科学殿堂因为有了他而增辉!这就是科学巨子,王淦昌!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