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童心不泯,总似年轻——纪念彭桓武先生

  • 发布时间:2022-02-28

功勋墙(从左到右依次是):于敏、彭桓武、朱光亚、陈能宽、邓稼先、周光召、王淦昌、郭永怀、程开甲。


在学院现场教学点“中国两弹城”内,有一面功勋墙。这墙上有九位“两弹一星”功勋的浮雕像,他们是为我国核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彭桓武,就是其中一位。

1947年底,已名扬世界物理学界的彭桓武,毅然放弃欧洲优渥的科研和生活待遇,抱着满腔爱国热忱回到祖国,潜心于我国理论物理研究和教学事业。50年代中期,彭桓武响应国家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中。他领导并参加了我国核潜艇、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和其他科研工作者一道,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突破了各种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国两弹城”的“两弹历程馆”内,彭桓武(左一)和王淦昌(中)、郭永怀(右一)的塑像,邓稼先称他们三人为我国核事业的“三尊大菩萨”。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彭桓武先生是其中一位。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23位杰出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彭桓武(左一)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奖章并握手。


彭桓武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奖掖后学,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建立培养我国核科学和理论物理人才队伍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科技界公认的楷模和典范。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今天,是彭桓武先生去世15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这位对祖国、对科学事业有着纯粹热爱和执着追求的老顽童——彭桓武先生。

少小“彭家熊”,身弱意志强。

口袋装砒霜,誓死不投降。

六载清华堂,赴欧求学忙。

慈父严教导,HHP名声杨。

1945年 彭桓武与薛定谔在都柏林


爱国心召唤,回国拓核荒。

科研树榜样,为国育脊梁。

创业条件艰,废品变宝藏。

投身核潜艇,潜心“反应堆”。

转行搞“两弹”,勇担“参谋长”。

民主搞科研,灵感大碰撞。

困难遇饥荒,浮肿缺营养。

中央连召唤,开会只“吃肉”。

1967年,王淦昌(左1)、彭桓武(左2)、郭永怀(左3)和邓稼先(右2)等在我国新疆核试验场区


攻关定方案,青海试锋芒。

高原战缺氧,爆轰波理想。

蘑菇云升腾,冷静算当量。

烟消云散后,泪水夺眼眶。

只有新中国,才能圆此梦。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彭桓武与夫人刘秉娴


舍爱归国后,四十迎新娘。

相伴十七载,幸福如儿郎。

爱妻病辞世,昏迷七日醒。

锻炼健康体,与儿共扶持。

彭桓武一家


潜心于科研,退居于二线。

忍丧子之痛,捐毕生所得。

汲汲于真理,淡泊于名利。

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日新。

1984年,彭桓武将自然科学一等奖奖章捐赠给理论物理研究所,并题词。


热情纯粹顽童,

闪耀“彭桓武星”。

彭桓武先生的学生、“两弹一星”功勋周光召先生(左一)先生作为代表将彭桓武先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给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彭桓武


彭桓武(1915.10.6-2007.2.28),湖北省麻城县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中科院学部委员)。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40、1945年分别获哲学博士、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其导师波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1946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历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在核物理、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及核爆炸理论等领域贡献突出。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荣誉。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