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生于1929年4月8日,93岁,汉族,辽宁复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远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改革先锋”称号、“共和国勋章”等荣誉。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新中国众多航天成果,背后都有孙家栋的身影。他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航天领域的引路人
孙家栋这样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在孙家栋领导下发射的卫星占到整个中国航天发射的前一百颗卫星的三分之一,这一枚枚飞行器早已和孙家栋的人生经历融为一体。
1951年,孙家栋被派往前苏联学了7年的飞机发动机专业。1958年4月20日,他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从事导弹研究。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重组卫星研究队伍。孙家栋再一次放弃了自己建树颇丰的领域,担起卫星研制的重任。
关键时刻的决策者
航天发射非同寻常,关键时刻需要责任人一锤定音。
1974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在即,却存在供电故障。离火箭点火的时间只剩下了几十秒钟,如果点火,意味着送入太空的将会是一个重达2吨的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只听见孙家栋一声大喊:“停止发射!”然后由于神经高度紧张而昏厥了过去。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刚发射成功却危在旦夕。孙家栋经过几个昼夜的研究后,果断命令对卫星姿态角再调整5度,执行指令后,卫星化险为夷,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国际社会的谈判家
1985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业务。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得研制火箭、发射卫星,也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交道。
孙家栋这个“造卫星”的专家,不畏艰难又担当起“生意人”的角色。
中美双方谈判中,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气势,孙家栋毫不示弱,据理力争,签署了协议。最终,中国航天昂首挺胸进入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赠家栋,自远》
2004年1月 栾恩杰
家栋箭在胸,欧阳晓月宫,
铁心合力铸,三人心作盟。
黄忠伏枥助汉事,伊尹训让撑商龙。
积得雄心为何盛,无私肝胆问苍穹。
求功?天作证;觅利?心是秤。
相邀吴刚斗烈酒,携手银河论英雄。
待到凯旋庆功日,再聚寒舍打秋风。
闲来钓鱼台边坐,喝得几盅是几盅。
孙老,祝您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