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周光召院士,生日快乐!

  • 发布时间:2022-05-15

2022年5月15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周光召院士的生日,今天他93岁了!

周光召(1929.5.15- )著名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湖南省长沙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4年于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历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院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相继被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

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项,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国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荣誉。

无可争议的学术成就、高山仰止的科学精神、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以上三点,对于每一位科研人员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但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用一生完美诠释了这三点,他是清华、北大的双料毕业生,他是中科院院士,他还是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的奠基人,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周光召。


为国专研物理,学成报效祖国

1929年5月15日,周光召出生在湖南宁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6年战后的中国获得了短暂的平静,周光召报考了大学,清华大学将他招入了先修班学习一年。在周光召求学清华园的同时,校园外的世界也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周光召和他的同学们思索着中国将往何处去。此时,一些描写解放区的书籍在同学中盛传,周光召也从同学手中借阅,开始对中国未来的道路有了新的看法。

(图片:周光召与彭桓武)

1951年7月,周光召从清华毕业以后,在选择专业时,由于国家对物理人才的需求,他毅然选择清华物理系,于1951年成为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的研究生。次年,全国院系开始进行调整,周光召转入北大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研究。

1957年,周光召被派往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学习。在杜布纳工作4年,他两次获得联合研究所的科研奖金,发表了33篇论文,其中有不少成果引起了国际物理学界的高度重视。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专程带队来到杜布纳与周光召等中方科学家进行了一次长谈。谈话过后,作为支部书记,周光召立即召集了支部会议,科学家们在会上一致表示: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完全可以放弃现在的工作回去,一定要为国家的富强尽自己的力量。周光召与吕敏、何祚庥等联名给国内写了回信,表明了自己的坚定立场。1961年周光召登上南下的列车启程回国,抵京后,他随即搬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作为理论部第一副主任,开始了长达19年的“秘密工作”。

杨振宁后来说道:“光召兄的回来,使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前了一两年。”


巧用最大功原理,证明“九次运算”

1960年,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最后一批专家,大饥荒开始全国性蔓延,但二机部理论部(九院前身)的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却依旧在噼啪作响,从没有停息过。十几个饥肠辘辘的年轻科研人员在邓稼先的带领下,紧张地进行着原子弹方程式的计算。历时一个月,第一次计算以失败告终,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又三班倒地进行了三次计算。然而,理论计算表明,炸药爆炸后在内爆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总是小于苏联专家提供的一个数据。这时候,研究所已陆续从中科院、各大学等调集了一批物理学家、力学家、数学家,专家们和科技青年们一起验证讨论:专家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对结果进行审议,提出不同分析和质疑,青年人则详尽阐述自己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讨论很激烈,然而大家观点却莫衷一是。在这期间,大家又进行了六次计算。

1961年,时年32岁的周光召刚从苏联回国,立马被调到了二机部,他带病工作,仔细检查了九次计算的结果。他认为计算没有问题,便开始着手推翻苏联数据。经过连续多日的仔细研究,他巧用“最大功”原理反证了苏联数据有误,证明了爆炸后不可能达到这样大的压力。这样,周光召以高超的学术造诣结束了这一年的争论,扫清了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这是他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突破作出的重要贡献。

1962年底,周光召协助邓稼先完成并提交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一年后,数学家周毓麟等人编出了总体程序,利用当时我国最先进的104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与邓稼先理论小组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

“九次运算”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突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我国独立自主攻关的里程碑事件,锻炼了队伍,树立了良好学风,坚定了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的信心。


注重青年培养,为国育栋梁

周光召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培养,鼓励年轻人进步。20世纪60年代前后,核武器研究所分配来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在大学里,谁也没学过与核武器有关的知识。为了弥补这些大学生的知识不足,在突破氢弹原理前后,周光召系统地给大学生讲课。周光召在来核武器研究所之前是研究基本粒子的,与核武器物理专业完全不一样,但由于他深厚的基本功,很快深入新的领域,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才能。周光召讲课的特点是不用讲稿,在黑板上推导公式,使大家能沿着他的思路走,物理概念讲得很清楚,大学生们能够很快抓住要点,这对提升年轻人研究工作水平帮助很大。讲课的内容经大家整理后,笔记被刻印成讲义,成为当时大家学习的主要资料之一。

周光召还特别重视指导科研人员完成研究工作,帮助其成长。他主张核武器研究者要加强学术交流,积极支持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到中科院工作后,周光召利用其影响力,多次推荐年轻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他的积极举荐下,许多年轻人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国留学、访问,开阔了视野与思路,他们成为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大家”眼中的周光召

“周光召院士是一位赋予开拓与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科技领导者,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科技体制改革殚精竭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路甬祥


“除了在理论物理、场论、粒子物理、核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作出的杰出成就以外,周光召对中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科学交流与合作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


“周光召是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他视野宽阔,影响力深远,并且能够快速地洞悉新思想。”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杨振宁


“周先生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精神追求、科学民主的治学精神、虚怀若谷的人生态度、心系国防科技事业的宽广胸怀,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宪庚


“光召通晓多国语言,有着广泛的国际学术交往,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工作高效、才能出众。他为国家和科学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优秀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师生三代(彭桓武、周光召、吴岳良)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