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苦难走向辉煌

  • 发布时间:2022-09-18

历史的车轮在中华大地上辗过了五千载,有崎岖,有坦荡,有颠簸,有平顺,每一辙印记都重重地烙在人们的回忆中。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峥嵘岁月,因为它们早已成为一股股浓烈的血液流入中华儿女的血管,成为历史的基因。穿越时空的隧道里,我们心中共鸣着历史的脉搏,历史也仿佛在这里回放了它的起伏,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血殷和亮色。

91年前,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北大营,进而攻击沈阳城。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随后4个多月时间,128万平方公里的东三省沦陷,3000多万东北同胞开始了14年的亡国奴生活。民族的伤痛加剧撕裂,国民的伤痕持续加深,屈辱苦难深扎在那片我们热爱的土地,久久难以愈合。

91年前的警报,是外敌入侵、国破家亡的悲怆;91年后的警报,是拒绝遗忘、发愤图强的自省。穿越91年的警报,是对历史的深沉回望,对未来的积极思考——一个民族如何从苦难历史中汲取向上动力。

时光穿梭到1999年的9月18日,距“九一八事变”已过了6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们记住了23个闪光的名字:
于 敏、王大珩、王希季、

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

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

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

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

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

赵九章、姚桐斌、钱 骥、

钱三强、郭永怀


我们记住了24字“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在1999年“两弹一星”元勋授勋之后,聂荣臻元帅的秘书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达过这样一层意思,之所以选择“九一八”进行颁奖,目的是说明中国人不仅在政治上站起来了,在科技上也站起来了,任人宰割的历史将永远成为过去。

从“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到拥有独立自主的战略威慑力量,从勿忘国耻匹夫有责到“两弹一星”筑不倒长城,我们走过了怎样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初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实现了真正的自由独立。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同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然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依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1950年11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白宫记者会上曾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志愿军越过三八线,美国可能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提交了一个方案,即用15-30颗原子弹在中朝边境炸出一个原子辐射区域。

1952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去南朝鲜访问,许多军官向他建议:“应考虑使用小型原子弹和核大炮,封锁中国大陆和中国东北基地。”

1953年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秘密地将原子弹运到冲绳岛。“如果朝鲜不能实现停战,美国不对使用核武器的后果负责。”

1954年,美国同蒋介石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提出假如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

法国科学院院长、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说过这样一句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掀起核讹诈与核威胁的汹涌浪潮。值此时机,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的一轮科技护国之战。核危机与核挑战成为我国当时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考验着新生政权的战略定力与一个国家的硬核实力。


1956年5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了聂荣臻提出的《关于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周恩来在会议上指示:导弹研究可以先突破一点,不能等待一切条件具备。立即抽调力量,组织机构,培养人才。是年7月,经军委批准,以钟夫翔为局长的导弹管理局(国防部五局)正式成立。10月8日,以钱学森为院长的导弹研究院成立,下设十个研究室。至此,中国的导弹研究事业开始走上轨道。

1958年5月,国防部五院开启仿制苏联近程导弹P-2的任务,代号“1059”,P-2导弹射程590公里。1960年11月,“1059”导弹发射成功,后定名为“东风一号”。

1964年6月,修改设计后的中近程导弹在酒泉基地再次发射,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我国自此有了自己的战略导弹——“东风二号”

1964年10月16日,沙漠深处惊天动地一声巨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用自行设计研制的地地导弹东风二号甲,将核弹头从巴丹吉林沙漠投送到了新疆的罗布泊,核弹头在靶标上空精确爆炸。“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结束了中国核武器“有弹无枪”的局面,也为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一切准备就绪。……震动世界的时刻来到了。”“骤然间,闪光万丈,碧蓝天空涌现出一个烈焰翻腾的大火球,只听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火球消失,一个蘑菇形状烟云上升。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中国成功进行氢弹爆炸试验,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标志着中国的核科技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970年4月24日,宇宙中第一次有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揭开了中国进入外层空间的序幕,开启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因为卫星在太空中向全世界发出《东方红》的歌声而得名“东方红一号”。如今每年的中国航天日,就定在发射当天——4月24日。

“两弹一星”的伟大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优良作风的科研队伍,促进了国家科技进步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而“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脊梁站起来的重要标志,书写了中华民族振兴史上的辉煌篇章,对中华民族在当代世界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深远影响。

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东风-17弹道导弹研制成功,第五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新阶段……

一个个辉煌成就,见证“两弹一星”精神的接力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九一八”,意义尤为重要。这是提醒人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历史不会被忘记,它将化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深镌刻在中华儿女的脑海中,从而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勇气和决心,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