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缅怀黄纬禄|贤师率军拓天路,雷震海天励后人

  • 发布时间:2022-11-23

“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黄纬禄

在11年前的今天,“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导弹事业。他将一生的光热,奉献给了挚爱的祖国。今天,让我们走进黄纬禄95年平凡而又波澜壮阔的人生,感悟他对祖国的大爱,深刻悼念这位默默为祖国的导弹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专家。

640 (2).jpg

黄纬禄

(1916.12.18-2011.11.23)


安徽芜湖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自动控制专家。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

图片

1946年黄纬禄(中)在英国伦敦住所附近与室友合影


回国后,在重工业部电信局上海电工研究所、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57年转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先后任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高级技术顾问。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第七届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高级顾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同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2年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四共同”原则

“巨浪一号”研制期间,技术问题太多、太复杂,初始研制,经验不多,各部门“把自己的余量留得多一些、困难留得少点”的想法比较普遍。

在研制陷入瓶颈时,黄纬禄召开了总师扩大会议,要求大家把各自口袋里的余量贡献出来,对指标进行重新分配。一时间,各方面抵触情绪接踵而至,黄纬禄顶着压力,苦口婆心地说服动员,反复与大家沟通协商,为了共渡难关,大家要各自多承担一点困难。但是,在进行难点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单位通过极大努力仍达不到新指标要求,就将承担一定风险。那么这样的风险不由某个单位负责,而由所有单位来共同承担。黄纬禄明确表示:“作为总设计师,我首先要承担责任。”“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这是黄纬禄处理棘手技术问题的方法,最终成为航天科研战线解决协调问题的“金科玉律”。

640 (3).jpg

呕心沥血工作

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作为国防部五院第一设计部主任、“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的黄纬禄负责主持技术攻关并参与对“东风二号”设计方案重新审查的工作。夜以继日地超负荷工作与巨大的精神压力叠加在一起,使黄纬禄的十二指肠溃疡日趋严重。每一次疼痛发作,常常持续数小时不能缓解。人们一般只能通过他用拳头紧抵心口的姿势和脸上渗出的汗珠发现他因溃疡引起的疼痛,但他一直默默忍受着,坚持参加技术讨论。

图片

黄纬禄(中)在试验现场


为了研制导弹,黄纬禄顾不上治疗。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白天他靠服用胃舒平来缓解胃酸加剧的溃疡疼痛,夜间他常常需要持续按揉或用力顶住疼痛的部位才能勉强入睡。在经济困难的非常时期,他和表姐朱素云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姐姐,背心破了,你帮我补一下。”“别的地方都还好,怎么会破在这里?”“心口痛,揉得久了,就破了。”“唉!”朱素云深深叹了口气,心疼地说:“心口痛还要一直加班,真是活受罪哟!”终于有一天,疼痛超过了黄纬禄可以忍受的极限。医生检查后,口气很坚决:“马上住院治疗!”但黄纬禄人在医院,心却在工作上,在病房里,他还召集相关人员来讨论技术方案。此次住院,对黄纬禄而言,并不意味着得到了彻底治疗的机会,在他的不断要求下,这次住院治疗变成了一次短暂的休息。

图片

黄纬禄在导弹试验现场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的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又有过数次急性发作,而每一次都与型号研制周期紧张、任务繁重、工作劳累密切相关。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把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化成了克服困难、忘我工作的实际行动。

图片

黄纬禄在接插件厂检查工作


深爱着家人

黄纬禄是个对家庭很有责任感的人,虽然他一心扑在事业上,但在照顾家庭方面没有丝毫懈怠。黄纬禄在家中话不多,但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来自他体贴入微的关怀。

640.jpg

1975年,黄纬禄夫妇与子女合影


他对待儿女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他们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很少用批评指责的方式对待子女,偶尔哪个孩子使性子,他的一个笑话、幽默故事或脑筋急转弯,很快就把小小的不愉快化解了。黄纬禄除了关心儿女们的学业,也很注重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勤于动手的好习惯。黄纬禄系统地教授儿子黄道明高等数学和电学,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将高中三个学年的数理化课程教授给两个女儿。他白天忙工作,晚上给女儿补课。有时,他在离家约5公里的京西宾馆开会,甚至利用中午休会时间,骑自行车赶回家,为女儿讲上20分钟,随便吃几口饭,又骑车返回会场。

640 (4).jpg

黄纬禄与妻子刘汉菊结婚照


黄纬禄关爱、尊重妻子刘汉菊,他们携手走过了52年的风风雨雨。2000年刘汉菊病重时,黄纬禄已是84岁的老人,但他一直坚持亲自照顾,不离左右,并尝试用各种方法将刘汉菊的病痛降到最低程度。就在刘汉菊去世前一天,为缓解她的疼痛,黄纬禄默默坐在妻子床前,用自己颤巍巍的双手为刘汉菊按摩脚上的穴位、疏通血脉,一连持续几个小时,直到黄纬禄自己的鼻子突然出血不止。第二天,刘汉菊永远地离开了他……从青丝到白发,黄纬禄的心中有最深沉的爱。

图片

黄纬禄与刘汉菊结婚51周年纪念照


最后的绝笔

定格在许许多多镜头中的黄纬禄,总是面带微笑。凡接触过黄纬禄的人,都对他有一个突出的印象: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谈到黄纬禄的处事风格,人们提到最多的是他的技术民主和人格魅力;而黄纬禄的人格魅力所体现的则是他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养、深厚的造诣、天生的睿智与幽默的性格完美结合的一种精神境界,更体现在他热心助人、一事当前先设身处地替别人打算的为人准则上。

640 (5).jpg

2011年,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黄纬禄反复进出医院。时至7月,病情严重的黄纬禄已经完全卧床。这时,南华大学组织的一个“两弹一星”红色夏令营到北京,要访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不巧的是,之前约定的几位获奖者均因各种原因无法如期接受学生们的采访,这让组织活动的有关部门十分为难。若见不到一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此次夏令营的意义就成为空谈。不得已,他们联系到了黄纬禄。黄纬禄在推辞的过程中了解到组织者的难处,不顾自身病重,毅然同意接受采访。

在家人的帮助下,黄纬禄硬挺着坐在客厅沙发上等待学生们的到来。采访时间被严格控制在10分钟之内,当学生们刚一出门,黄纬禄已疲惫地歪倒在沙发上。极度虚弱的黄纬禄因视力极差和手臂不可控制地突然抖动,基本无法写字了,但为了满足师生们迫切盼望得到他题词的愿望,黄纬禄拿起了笔: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复兴重担。他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由女儿握住他的手,把笔尖移动到可以写字的位置上艰难地完成的。这幅题字,也成了黄纬禄离世前留下的绝笔。简短的话语,囊括了黄纬禄对党和祖国一生的默默奉献。“两弹一星”精神将超越时空,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640 (6).jpg

人物手稿

黄纬禄的女儿黄道群说:“父亲写字一直都是这么工整。”黄纬禄上大学时的笔记、工作中的手稿都是清晰工整的,体现了他一丝不苟、认真细致地学习、工作作风。

640 (7).jpg

黄纬禄大学时的数学笔记


640 (8).jpg

《关于导弹设计问题》手稿


图片

《弹道导弹总体与控制入门》图书及手稿


图片

《同青年同志谈谈学习、工作和为人问题》手稿


人物评价

黄纬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先河,突破了我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探索出了一条我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他突出体现了忠诚报国、献身航天的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的优良作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640 (1).jpg

1965年黄纬禄转业前的留影



参考文献

[1] 黄道群著.黄纬禄院士传记[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5.

[2] 梁小虹主编.中国航天精神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