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你身在何处?
是工作间隙的稍事放松
还是下班路上的百无聊赖
今天
你可能收获满满
也可能沮丧颓废
今天是普通的一天
但守护我和你每一个普通的一天
是他毕生夙愿
赵仁恺参加核潜艇试验
他曾这样写道:“深夜,核潜艇在海域巡航。我坐在舰桥顶上,舷外浪花飞溅,海风拂面。抬头遥望北方,祖国大地笼罩在夜色蒙蒙中。想此时,辛劳了一天的祖国人民,为了迎接更美好的明天,正在幸福中安心休息;嬉戏困累了的幼儿,正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甜甜地睡去——祖国一片宁静安祥。”
他是国际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核潜艇的“守护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仁恺。他的一生都与中国核动力紧密相连,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是他的强国梦想。
2023年2月16日,是他诞辰100周年。
“为了祖国和人民,我愿付出一切”
1946年,赵仁恺大学毕业,23岁的他在南京永利宁化工厂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
1946年,赵仁恺大学毕业
1952年,赵仁恺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我活着是为什么?是为着自私自利走向反动,还是为着广大人民发挥我们工人阶级崇高品质,为着建设一个美丽的共产主义社会事业而奋斗。凡是稍有良知,稍有正义感的人,必然可以自择何去何从。
赵仁恺《入党申请书》
1956年7月,赵仁恺的工作关系调到二机部,参加中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堆建设。赵仁恺原来所学的专业是化工机械,对原子理论一窍不通,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科领域,赵仁恺开始了重新学习。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原子能原理和应用》《核物理》《原子核反应堆工程》等核动力理论的学习。在儿子赵明的记忆里,“看书和补觉”是那时候父亲在家的常态。
1958年,赵仁恺被任命为原子能研究所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与同事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提出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参与并主持了研究设计和试验,为核动力日后顺利研制成功铺路。
1965年初,核潜艇动力装置研制工作再度上马,赵仁恺再次被任命为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研究设计和调试运行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
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址
那一年,他走出研究所,离别妻子儿女,赴草原,进沙漠,蹲山沟,入大海,奔波在全国最为荒凉最为偏僻地方的试验基地、试验场,无数次反复进行核反应堆的研制试验,这一走就是30年。
所有科研人员驻扎在一所简陋的“南安小学”里,据说该小学原先是一座“地主庄园”,实际上就是在群山环绕中的一个小平坝上的一栋木结构四合院。当时阴雨连绵,非常潮湿,周围杂草遍野,蚊虫滋生,老鼠乱窜。
当时项目上的科研人员回忆说:“赵总比我们年长20多岁,长期患心脏病、高血压和失眠症。白天带领我们跋山涉水,一条沟、一道坎地跑遍了909基地。他拄着一根竹竿走在最前头,地上都是黄泥汤,一不小心就有掉入深沟的危险。在困难的时候,他总是鼓励我们,教我们手拉手向前走。他是喜欢安静的人,白天忙碌了一天,就凭晚上休息来恢复精力,可偏偏睡不好觉,吃下安眠药片,刚要入睡,老鼠和蚊子又来骚扰,这对赵总的确是很大的挑战。但他从来不在公众面前说起这些,他总是咬紧牙关,乐观地面对现实,坦然处置,默默地克服着困难。”
1970年,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进入决战阶段,赵仁恺甚至连续两个月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校核成千上万个关键数据,验算审定每一个计算结果,他拖着病躯日日坚守现场,为了反应堆的“健康”运行忘记了自己的健康。大家都劝他多休息几天,他总是说:“小车不倒只管推,等建成了我再休息也不迟。”
1985年现场试验归来 赵仁恺(左二)
1988年,他在南海进行深水试验,当时第一次实际潜深近200米,已经创造了我国核潜艇交付后的下潜纪录。在第二次深潜试验时,当他们下潜到230米后,艇内陆续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咔、咔”响声,潜艇与水面指挥艇之间的通讯一度中断。
有人问他:“紧张吗?”他回答:“我不紧张。凡事都有可能失败,但是不尝试,中国的核潜艇就永远过不了关。”事后人们才知道,为了那次水下极限深潜试验,赵仁恺做了充分的准备:几十年没有陪夫人旅行的他,特地陪夫人旅行了一趟,还给三个孩子分别买了一块手表。他交代同事,如果这次回不来,就把写好的遗书和三块手表交给孩子们,告诉他们父亲是因公殉职。
赵仁恺在我国核潜艇前
“祝福您,我的祖国!我们的核潜艇正在保卫您,正在保卫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为了您,我们愿意付出一切,再苦再累也值得!”在核潜艇上进行大海巡航时,他这样写道。
在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那段岁月,留下字条:1970年8月30日,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提升功率试验达到满功率,各项性能指标都符合设计要求。
赵仁恺和彭士禄
后来,彭士禄曾这样评价赵仁恺的作用:“没有他细致入微,认真负责的工作,我也不敢拍板!”
再多的词语也道不尽他的好
与工作中的细致入微、认真负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中的赵仁恺简单、质朴,在赵明的记忆里,父亲是个对物质生活没有要求的人,简单说就是“有啥吃啥,有啥穿啥”。赵明说:“我父亲像样的衣服就是夏天的白衬衣,冬天的中山装,出国的西服,有的还是专门接待首长时才舍得穿。”
赵仁恺和家人
在饮食上,赵仁恺从不对饭菜“做点评”,真正让他“连声赞叹”的居然是方便面。自从市场上有了方便面卖,赵仁恺就一直对其情有独钟。对此,赵明也曾觉得奇怪,还专门问父亲:“你老吃方便面干什么?”赵仁恺回答:“方便面有味儿,好吃啊!”
赵仁恺对方便面从来不挑牌子,来者不拒。不但在国内工作时候吃,甚至出国考察也要带上方便面。为此,妻子杨静溶在家中常备方便面,赵仁恺想吃就能吃到。后来,赵仁恺到北京办公后,即使有机关食堂,他还是喜欢在办公室泡方便面吃。在赵明看来,也许味道是一方面,但对父亲来说,最重要的是方便面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
此外,赵仁恺唯一的一点“爱好”恐怕就是抽烟。赵仁恺的母亲爱子心切,特别嘱咐赵明和哥哥“要给你爸爸买好烟”。当时物质条件贫乏,香烟并不能敞开供应。赵明便和哥哥想了个办法,每天轮流去家属院小卖部买香烟,一次买一两包,积少成多。每次赵仁恺出差回家,就把这些烟打包带走,或者由家人给他寄到四川去。后来由于身体状况不佳,赵仁恺在50多岁时果断把烟戒了。
赵仁恺和妻子
当曾经一起奋战在一线的同事、下属,谈起他时,他们说: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为人低调,他在基地长期单身生活,居无定所。有一年他的妻子来基地探亲,同事们去看望时才知道他居然住在底楼,又阴暗又潮湿。
他们说:他平等待人、与世无争、乐观大度,即使在局势最复杂、最困难的时候他只顾埋头工作,没有一句牢骚、怨言,没有丧失信心。
他们说:他和蔼可亲、关心群众、乐于助人,在北京时所内无住房,他曾为一对新婚同志主动让出自家一间卧室作结婚用。一次去上海出差,已逾花甲之年的他硬是把自己的软席卧铺让给了一位带小孩的同事。
他们说:他刻苦学习,勤奋工作 ,胸怀坦荡,谦虚谨慎,诚恳待人,德高望众,一代宗师,为人师表!他做事做人有口皆碑,是我们国家难得的优秀人才。
赵仁恺试乘超导喷水推进试验船
他的好说不尽,道不完,一字一句都是大家对他的怀念与敬重。
最后的故事
赵仁恺参加工作后,一直有记笔记的习惯,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参加学习还是讨论,凡是看到、听到新知识、新信息,只要情况允许他就会及时记下来,想到问题也会随时记下来。经过长年累月积累,赵仁恺的笔记本多达数百本。
住院之前,赵仁恺拖着病弱之躯来到自己在北京三里河的办公室,把自己认为可能含有涉密内容的笔记本提前锁进了保险柜。他还特意嘱咐自己的秘书张雅丽:“我锁进保险柜的这些本子,如果今后没有用了,一定要销毁掉啊。”后来,这些笔记本都被转交给核工业档案馆集中保管。
赵仁恺全家福
谈及自己的治疗,赵仁恺平静地对儿子赵明说:“(到那时)不用抢救,抢救也没用,简单点儿把后事办完就行了。”赵仁恺还说:“我有你们三个孩子感到很幸福……”
在临去世前一周的夜晚,在重症监护室一直昏迷的赵仁恺突然醒来,看着值守在床前的赵明,他用微弱的语气询问:“你睡觉了没有?”赵明感慨说:“在这个时候父亲还担心我没地方休息。”
生命的最后阶段,赵仁恺回想起曾与他并肩战斗在中国核动力事业前线,付出了青春、心血乃至生命的成千上万的无名科研人员、工人、解放军战士……他问心无愧地对家人说:“在重大技术决策上,我没失误过,这是很不容易的事。”
2010年7月29日,赵仁恺与世长辞,享年87岁。
他晴天一脸灰
雨后一身泥
常常和大家挤在卡车上
带着笑意与祥和
不论风和雨,不论颠与簸
他都和战友们紧紧地挤在一起
那画面就像排列在堆芯的燃料组件
杵在一起就是为了发出光和热
爱,贯彻他的一生
爱祖国,爱人民,爱身边的人
他想守护的是每一个平凡的我和你
今夜,核潜艇上涛声依旧
今夜,我们该怎样怀念他
让他的遗志留在我们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