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湖北省麻城市人,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之一。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学会会员,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20年获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1985年,初春的圆明园,蓓蕾初绽,阳光明媚。一名刚出道不久的女记者拦住了正在园内散步的彭桓武,提问:“您当年为什要回国?”,彭桓武生气地的回答:“你这个提法不对!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这样的回答让小女孩眼圈一红,不知该如何继续下去。彭桓武见状,无奈地摇了摇头,语重心长地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归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而不回国、不报效国家,才需要问为什么。”
在物理学界的“江湖”中,彭桓武成名极早。他天资聪颖,15岁便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不到20岁又进入清华研究院深造,曾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一起被称为“清华四杰”。
1938年,彭桓武又远赴海外,成为当代理论物理学大师波恩的第一个中国弟子,与“原子反应堆之父”费米、“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等科学界的精英师出同门。在波恩门下,彭先生广泛研究了晶格动力学、分子运动论,涉足场论、固体物理等多个领域,1940年、1945年相继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并与海特勒、汉密特在都柏林高级研究院对宇宙线现象作了较系统的解释,创造了以三人姓名首字母命名的HHP理论。留欧期间曾在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与玻恩、海特勒等物理学家合作,在固体物理、介子理论和量子场论等方面做出有国际影响的工作,在科学界拥有了自己的位置。
1947年底,彭桓武在英国海军朋友的帮助下,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开始致力于量子力学在中国的早期普及。彭桓武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任教。1961年,他奉命调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九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顶替已撤走的苏联专家,负责我国核武器研究。当时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了他和王淦昌、郭永怀。总理对彭桓武说:“这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彭桓武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我一直没有忘记这句话。”
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日新
彭桓武的名字是与中国的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和基础物理写在一起的。然而,他却为许多中国人不识,这是由于我国公开参加领导、制造原子弹、氢弹的科学家名单时,他已经离开这条战线回到中国科学院去了,更因为他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对叩门而来的荣誉也避之不及。
与他订交半个多世纪的挚友钱三强多次感叹:“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总是不断地开辟新的方向,殚精竭虑地为国家谋福祉,而当新事业后继有人时,他总是悄然引退。在彭桓武眼中,永远都没有个人名利,只有国家与集体。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难捺满腔激动,在罗布泊宴会上即兴写就七绝诗《塔爆有感》:
亭亭铁塔矗秋空,
六亿人民愿望同。
不是工农兵协力,
焉得数理化成功。
1982年,彭桓武领导开展的项目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第一申请人获奖章一枚,成员人手一份奖状。彭桓武坚定地认为“工作是大家做的,我不能要这个奖章”。他把这枚奖章转赠给了所在单位——九院九所,并顺手在一张日历上写下了这幅激励后人的题词:“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日新。”
有人曾问起这件事,彭桓武说道:“我不是谦虚,是事实,我们的核武器完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刚开始,没有谁懂得原子弹、氢弹,是靠集体智慧,集体攻关,集思广益,我们才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淡泊名利提携后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彭桓武一生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留学欧洲时,他将节约下来的大部分奖学金用于购买与物理、化学相关的英文原版书籍。回国前,他又特意买新木箱将这些书籍打包,辗转香港、上海、昆明,最后到达北京。
彭桓武的博学多才是与他勤奋读书、埋头研究分不开的,被同事们称为半个化学家的彭桓武,在他57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令许多数学家都望而生畏的拓扑学。他的治学和为人之道影响了整整一代理论物理学家。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惟独让他看重的只有一个头衔——中国物理学家。
1995年,彭桓武获得何梁何利奖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为100万元港币。他决定用这份奖金,设立“彭桓武纪念赠款”,全部分给那些曾经为尖端科学作出贡献、后因年龄和伤病没能获得足够重视和荣誉的同事,以表达他的敬意。
彭桓武去世后,将他的所有书籍(共九个书架,其中大部分是英文原版的理论著作)捐赠给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于名誉和职务,彭桓武也很淡然。他曾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但因从未提过案和从未发过言而自己给自己“革了职”。
完成核武器理论研制后,彭桓武认为已经完成中国年轻一代核物理工作者的培养任务和使命,便主动申请回到理论物理研究工作。1972年,他先回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彭桓武担任所长。五年任期一结束,他便向院领导写信请辞所长一职,推荐更加年轻和有领导能力的周光召担任所长。
在核武器初创时期,作为当时理论研究的主要主持人之一,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为我国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理论设计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周光召曾于2006年9月25日在彭桓武院士科技思想暨“彭桓武星”命名仪式上发言:“彭先生是我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等各种理论的奠基人,差不多所有的这方面的后来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是间接的学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斯人虽逝,风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