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历史上的今天:“实践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 发布时间:2023-03-03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后,为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事业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同时,拉开了中国科学探测和技术实验卫星——“实践”系列卫星的发射的序幕。

图片

“实践一号”卫星


充分准备,精益求精

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的首发星,也是中国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它的主要任务是考验太阳电池、镉镍电池、辐射式主动热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的长期工作可靠性。在轨运行期间,它还对空间物理环境进行了探测。

“实践一号”卫星的研制始于1968年,1969年底开始模装,1970年5月确定最后的正样状态,随后各分系统又进行了大量试验。1971年1月3日,“实践一号”卫星起运前往发射试验场,1971年3月3日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

图片

1969年8月,研制人员在总装车间把“长征一号”第三级火箭吊进整流罩中



“实践一号”卫星的总体方案,许多方面沿用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成果和经验。这颗卫星也采用自旋稳定方法;外形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相似,为72面球形多面体,其中28面贴有耐长期高电粒子辐照的N/P型太阳电池片;热控系统采用能保证卫星长期工作的百叶窗技术,遥测系统的调制方案采用脉冲体制。早在1965年,有关研制单位就先后解决了卫星电源系统中太阳电池片和镉镍蓄电池的可靠组合以及主动无源热控系统中百叶窗机构在真空状态下,轴与轴承间的真空冷焊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从而使“实践一号”卫星的研制程序简化,研制周期缩短,可靠性显著增加,保障了这次实验的成功。

图片

“实践一号”观察图


经验宝贵,意义非凡

1971年3月3日至1979年6月11日期间,“实践一号”卫星的太阳能电源系统、热控系统以及长期遥测系统的性能一直保持良好,经受住了长期空间环境的考验。该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了8年多,远远超过原定1年的设计寿命,这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也是不多见的。“实践一号”卫星为中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重要经验,同时在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78年,实践一号卫星的长期电源系统、长期温控系统、长期遥测系统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实践一号卫星的研制与发射,实现了我国相关类型卫星从无到有的成功跨越。

图片

孙家栋向参观者介绍“实践一号”卫星情况


时光流转,精神永传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6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航天人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更孕育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打造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当年“实践一号”工程的技术、工艺早已更迭换代,工程亲历者们也已白发苍苍,但它体现的“两弹一星”精神却历久弥新,成为一代代航天人心中的精神支柱。只要航天事业依然在发展,只要“两弹一星”精神依然在传承,“实践一号”就会“永恒运行”,纵使它的星光已减弱、暗淡,它所代表的那一段峥嵘岁月却始终星光灿烂、熠熠生辉,在所有国人心中经年长明。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