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工作、创新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他是一个为国防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的人
他是一个对祖国忠心耿耿的人
今年,他已经离开我们23年了
他的一生为中国航天竖起了不朽的丰碑
他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让我们一同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陈芳允
陈芳允(1916.4.3-2000.4.29),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志存高远,科技救国
1928年,陈芳允进入黄岩县立中学读书,他始终记得父亲的话,希望他将来不要想做大官,而要做大事。1934年,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在机械系读了一年后,越来越觉得机械专业不合自己的胃口,提不起兴趣。同时,他对物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普通物理的主讲老师是吴有训和萨本栋两位教授,他们的课讲得很有趣味,形象生动,常常把陈芳允带入一个美妙的物理世界,尤其是新兴的电子学科更使他痴迷。于是,他在大学二年级走进了物理系。
陈芳允在清华的学生履历片
陈芳允应邀回家乡黄岩讲学
1938年春,陈芳允进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就读,任之恭、孟昭英教无线电和实验无线电课程,陈芳允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4年,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陈芳允报考美、英两国的留学生,后都被录取。1945年春天,陈芳允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求学之路。求学期间,他参与研制了英国第一套海洋雷达。1948年,学有所成的他又带着满腔抱负回国。
陈芳允在英国
潜心研究,坚持创新
陈芳允似乎就是为了发明创造而诞生的,他讨厌成为一台复印机,总是寻求新的创造,而且还往往跟天上飞的物体有缘分。
年轻时的陈芳允
1941年,25岁的陈芳允在无线电研究所里研制成功了保密电话机,同年夏天,经过任之恭介绍,到成都航空委员会无线电厂工作,到厂后研制了我国第一架导航仪。1953年,37岁的陈芳允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1961年,他研制出可以观察到纳秒(即毫微秒)级的脉冲和高频连续波采样示波器,成为国际首创。1963年,他和徐建平等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
陈芳允查看仪器设备
1964年,为保卫我国领空不受侵犯,陈芳允答应为空军研制机载抗干扰雷达。设计中,他提出了单脉冲体制,在空军和航空部的通力合作下研制出机载抗干扰雷达。这是我国第一台高性能抗干扰雷达。
随着抗干扰雷达的问世,美国从台湾飞过来的高空侦察飞机被我空军牢牢盯住,精准击落,他们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当空军领导将这一喜讯报告毛泽东主席以后,毛主席非常高兴,专门作了批示:“这个技术很好,我很感兴趣。”
陈芳允参加雷达关键技术攻关会议
1968年,陈芳允和中科院合作研制成功以多普勒测速仪为主的我国第一代卫星测量系统。1983年,陈芳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星定位通信系统”的设想,1989年该系统演示成功。1991年,他和国内地学、遥感和卫星专家共同提出“多个小卫星空间对外观测系统”,1992年提出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初步设想。
参与“双星定位系统”功能演示人员合影,二排左三为陈芳允
荣获奖项
1985年
因试验通信卫星及微波测控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因在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测控、回收系统的研制中做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因研制通信卫星测控总体系统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0年
主持研制的“双星定位通信系统论证及演示实验系统总体工程”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
荣获首届航天科技基金奖。
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99年
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那颗星星,闪耀光芒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江泽民总书记亲自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挂在陈芳允的胸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在这一年,陈芳允因患多种疾病住进了医院。即使被疾病所累,他仍牵挂祖国的科技发展。他把病房当作办公室,一直思虑着自己的科研课题。他有一句口头禅:“我研究的小卫星系统和防灾减灾卫星系统,这辈子不知还能不能看到它们实现。不管怎么说,我是不会放弃努力的。”
李继耐上将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陈芳允(左)
2000年4月29日,陈芳允永远地离开了,享年84岁。同年10月,随着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可惜,陈芳允没能亲眼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今天,更加完备的北斗系统已经全面建成,一代又一代中国国防科技者正接过以陈芳允为代表的老前辈的光辉旗帜,在科技兴国强国的路上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而陈芳允也将如同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一样,永远闪耀在共和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