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我愿以身许国丨纪念王淦昌诞辰116周年

  • 发布时间:2023-05-28

今天是“两弹一星”功勋,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诞辰116周年纪念日。同时正值第7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在此我们重温王淦昌先生感人事迹,感受他以身许国的伟大情怀和崇高境界,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个人简介: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江苏常熟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核科学事业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29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是该校第一届物理系毕业生。1930年,赴德国留学,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后,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1950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副所长与副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学顾问、第九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王淦昌指导并参与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试验研究等工作,与王大珩、陈芳允和杨家墀提出“863”计划,为中国高端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先后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一 、求学救国

王淦昌四岁父亲去世,八岁离乡求学,十三岁母亲撒手人寰,苦难一次又一次压在他幼小肩膀之上。然而,王淦昌并未退缩,他为实现救国之志,十三岁便前往上海浦东中学开始探索报国之路。1925年夏,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在汽修学校临近毕业的王淦昌深受震动。王淦昌满怀忧愤,沿街散发揭露帝国主义罪行的传单。突然,一个英租界印度裔巡捕冲过来将其捆住逮捕。对此,王淦昌用英文义正言辞质问道:“你的国家也沦为了殖民地,如果你的同胞去抗争帝国主义,你也忍心去抓捕他们吗?”王淦昌的话令那巡捕沉默不语,在拐角处他竟点头挥手,将王淦昌偷偷放走。目睹这一惨案的王淦昌,深刻意识到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唯有振兴中华,方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1925年秋,立志救国的王淦昌考入清华大学,他聪慧勤奋深受叶企孙教授喜爱,并经常得到叶企孙额外指点。可好景不长,1926年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爆发,上百名爱国游行学生遭北洋政府镇压残害,参与游行的王淦昌死里逃生。他向老师叶企孙说道:“若是我们的国家像唐帝国那样强盛,这个世界上有谁还敢欺侮我们呢!”叶企孙沉思良久后,对王淦昌说:“只有科学才能拯救中华民族。”这句话令王淦昌受到极大震撼与启发。此后,他拼命学习,精益求精,越来越深刻懂得清华大学校歌中深刻而朴素的爱国情感。每当实验成功时,他都要哼一哼“自强自强……”;每当做操时,他也要唱一唱:“行健不息须自强。”为救亡图存而发愤图强成为他一生夙愿。

1928年,王淦昌在清华校园

1929年王淦昌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1931年他考取公费留学德国资格,奔向当时世界科学文化发展中心——欧洲。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令王淦昌满怀忧愤,他下定决心誓要练就出一身救国本领。

王淦昌废寝忘食,常常忽略实验室关门时间。为回到宿舍,每晚只好翻越围墙。次日清晨,附近居民不时会在墙下发现一串足迹。然而,艰苦努力未很快得到应有回报。讨论会上,当王淦昌对德国物理学家玻特及其同僚实验结果提出异议时,他的导师梅特纳只是报以礼貌微笑。而王淦昌再三表达希望暂借师兄实验室验证想法时,他的导师却依旧无动于衷。王淦昌被迫与诺奖擦肩而过。与之相反,英国物理学家查德维克用实验成功验证玻特结论错误,发现中性粒子流存在,在1935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此,王淦昌并未深陷懊悔,将责任归咎于导师身上,反倒冷静反思,深刻总结,坚定志向,以更大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向着科学救国的目标持续迈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淦昌虽错失重大探索机遇,但却因自身敏锐才华得到梅特纳真心肯定。1932年1月,王淦昌在国际著名期刊《物理学》上发表论文。1933年7月,梅特纳和王淦昌联合署名的短讯在德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同年12月,王淦昌获博士学位且博士论文被《物理学》收录发表。面对国内华北危急形势,王淦昌谢绝学校与导师挽留,他说:

“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现在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他服务。”就这样,怀着以身许国之志的王淦昌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带着成堆资料义无反顾踏上回国的旅途。

23岁的王淦昌在远赴德国求学的渡轮上


二 、教育兴国

教育兴国是王淦昌践行以身许国之志的又一重要途径。从山大到浙大,王淦昌鞠躬尽瘁,为我国人才培养尽心尽力。他重视教育,知识广博,待人诚恳,作风严谨,讲课引人入胜,赢得“娃娃教授”的昵称与好评。

王淦昌对学生视如己出,呵护有加。1939年2月5日,浙大校舍遭日军空袭,多数学生宿舍被烧毁。王淦昌得悉消息后,为支援学生生活,不仅让自己两个女儿盖一床被子,拿出另一床捐给学生,还甚至将出国时老师叶企孙给的呢子大衣也倾情相送。缺乏设施完全的教室,王淦昌就坚持和学生并肩站在茅草屋中上课,探讨学习问题。国防建设发展亟需人才,他就主动给学生开授军事物理课,帮其掌握现代武器构造原理。王淦昌救亡图存的热情及高尚思想深深感染着学生们的所思所言,使其勇于投身于抗日救国伟大事业之中。

1940年12月1日,浙大物理系师生欢迎王淦昌从美国考察归来

1942年,国内原子核物理领域尚是一片空白,公开可用的教材无处可寻。为不落下别人太远和培养我国核物理研究人才,王淦昌决定自主编写教材及开发课程。他一方面利用自己手头积累的大量资料,另一方面搜寻并参阅大量国外前沿理论成果,呕心沥血撰写出《原子核物理》一书。后来,有人将这本书与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贝特的《核理论基础》相比较,发现两者内容竟十分接近。可见王淦昌深厚科研功力且下功夫何其之深!王淦昌以身许国,对强大祖国魂牵梦萦,披肝沥胆,方取得如此重要成就。

王淦昌在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是他的弟子。在国防科研领域,他言传身教,周光召、邓稼先、于敏、陈能宽、程开甲、杜祥琬、胡仁宇、胡思得、唐孝威、吕敏、丁大钊、王乃彦、贺贤土等科学家都曾受王淦昌直接指导。李政道曾说:“当时我仅16岁,对工科和理科的认识很不清楚,慢慢地和束星北、王淦昌二位物理学教授接触多了,使我逐渐了解了物理学科的意义和重要,对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1987年5月28日,王淦昌80寿辰时,李政道专程从美国回到北京为王老祝寿。他在致辞中,回忆起自己那段学生时光时感慨道:“希望我们都像王老那样,勤奋工作到老。”王淦昌崇高的精神品格与工作作风对李政道产生了极其深远之影响。王淦昌在培养人才方面尽心尽力且无私付出,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不朽贡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王淦昌以身垂范的教学原则。王乃彦曾说:“王淦昌虽然学术造诣很高,但是一直是勤学好问,只要自己不懂的就可以向年轻人请教,向年轻人学习。”王淦昌功成不居,以心换心,激励后人谦虚好学,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989年4月,王淦昌到梓潼九院出席会议。会后,工学院领导请他题词。他欣然提笔,书写八个大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鼓励工学院全体教职工竭力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王淦昌以教育为本,重视人才培养,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王淦昌(右)和李政道(左)交谈


三 、科研强国

时局风雨飘摇并未阻挡王淦昌科研强国抱负的施展,反倒使他愈加坚信唯有科学方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使其重新屹立于民族之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开始无奈漂泊,王淦昌在流离中与其他师生坚持学习与抗日斗争,用自身行动践行以身许国之志。抗日战争结束后,踏上赴美学习旅程。1949年1月,新中国成立前夜,王淦昌义无反顾回到祖国。12月下旬,受钱三强夫妇邀请,王淦昌携带简单洗漱用具,迫不及待投身于中国核物理事业之中。

1952年,王淦昌被任命为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宇宙射线成为他的主要课题。1953年到1956年,他领导建立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我国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那几年,王淦昌带领大家一边研制仪器设备,一边进行宇宙线观测,经常实验室和研究所两头奔波。后来,回忆那段岁月时,王淦昌说:“那是多么美好的年代!人们活跃而富有朝气。我们想的只有工作、工作、浑身上下使不完的劲。”1959年,王淦昌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推进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认识。科研强国的实践,使他对祖国热爱,对科学追求,对理想憧憬在心中达成和谐与统一。

1957年,中国中科院代表团参观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王淦昌(前左一)向团长竺可桢(前左二)介绍工作情况

1961年,王淦昌受到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接待,在得知自己将被调去原子弹研制组,并须长期隐姓埋名时,他毫不犹豫说到:“我愿以身许国!”1963年春天,王淦昌改名为王京告别家人,去往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恶劣自然条件,使基地生活极为艰苦,3200米高海拔更是让许多人高原反应不断。对此,56岁王淦昌咬牙坚持,喘着粗气做试验。他给自己规定,无论如何一顿饭至少吃一个馒头补充营养。他深知唯有这样,方能为国家核事业做出更多贡献。身边工作人员劝他多注意休息,他却说道:“我们这些搞科学研究的人,特别是从事我们这个事业的科学工作者,不能怕艰苦,不能过多地考虑个人生活。饭吃饱了就行……”他坚持深入到车间、实验室和试验场地中去了解情况和指导工作,兴致勃勃和大家讨论问题,并经常一起工作到深夜。对每个技术、数据和实验的准备工作,他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保证了每一次实验获得成功。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较少饮酒的王淦昌难掩喜悦并多饮几杯。后来,王淦昌回忆道:“那一刻,我们感到特别幸福!”1986年,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等人联名提出“863”计划,为我国追踪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坚实基础。王淦昌用一生践行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目标,科研强国之志的实现,成为他一生最幸福的荣耀。

图片7.png

1986年3月,向中央提出863计划建议的四位科学家(右起: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弘扬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为代表的归国科学家们身上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宗旨,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方能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