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正式开启了一段叱咤风云的百年辉煌历程。
也就相隔两天,7月26日,
王希季在云南昆明的一个白族家庭里出生。
他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设计者
他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有12种是他担任型号负责人研制出来的
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
今天是他的102岁生日!
个人简历
王希季(1921.7.26-),生于云南昆明,中共党员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
和中国共产党同年同月诞生的王希季,
出生成长于美丽的春城昆明。
白族崇文重教的传统,让他自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17岁时,他才读完高一,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
在抗战中组建的西南联大,
不仅有着雄厚的师资,而且有着爱国报国的优良传统。
那首铿锵的校歌《满江红》中所唱的“千秋耻,终当雪”,
深深镌刻在王希季的心里。
王希季在西南联大的学生履历卡
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
频繁轰炸昆明,炮火连天,尸横遍野,哀嚎震天。
同胞的鲜血点燃了王希季的怒火,
然而,那时的他却只有欲哭无泪的悲叹:国弱万民哀。
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是他今生不曾抹去的痛。
年轻的王希季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
在20世纪40年代末,
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
攻读动力与燃料专业。
王希季在美国实验室外留影
他学习非常勤奋,上课之余,隔日还去附近的热力发电厂工作,
从锅炉工一直干到领班,全面掌握了发电厂的每一个生产环节,
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方法。
1949年12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取了科学硕士学位。
就在王希季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
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两张照片:
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改变了他的求学计划。
次年3月,王希季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归国。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继续读博,
他答:从我出生时起,国家就一直在混乱中,支离破碎。
我出去读书时国内还没统一,回来时已经统一了,
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王希季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归国
回国之初,王希季在大连工学院任教。
1958年11月,在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进军号令后不久,
王希季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担任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
虽然与自己之前的研究领域完全不一样,
但王希季明白造火箭是国家的需要,毫不犹豫就选择了答应。
那年,王希季只有37岁,被任命为设计院的技术负责人。
当时设计院的研制条件十分简陋,既没经验,又没资料,也没专家,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他带领着一批年轻人,开始了边学边干的艰苦探索。
计算机是手动的,为了计算一条弹道,几个人夜以继日干两个多月,
计算用的纸比办公桌还高;
没有发射场,他们把稻田当作发射场,
用辘轳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
用打气筒加压给火箭加燃烧剂、助推剂……
1960年2月19日,王希季和他的团队
在上海郊区的一处稻田里,
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
虽然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
却标志着我国已经在奔向太空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汇县老港镇东进村(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镇东河行政村)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
飞行高度8公里,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1960年4月,王希季与钱学森等在火箭发射架前合影
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观看我国首枚探空火箭(T-7M)实体
完成研制探空火箭的任务后,又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找到了王希季。
1965年,在“两弹”建设基本完成之后,
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任务被提上议事日程。
上海机电设计院承担卫星运载火箭总体任务,
由上海迁至北京,正式改名为七机部第八设计院。
王希季被任命为该院总工程师。
1970年4月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搭乘着“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在一曲清脆嘹亮的《东方红》旋律中,
拖着中华民族印记的烈焰,载着华夏儿女的“太空梦”,
自戈壁大漠中轰然发射,扶摇而上,
在浩瀚宇宙中成功树立起了专属于中国的历史丰碑。
之后不久,王希季又受命投入到负责,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中,
这在王希季的科研生涯中又是一个第一次,
但他依旧没有选择退缩。
他坚信发展的基础就是创新,
没有老路子,那就创造新路子!
1975年,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
20世纪80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发展契机。
时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王希季,
建议我国应以空间站系统为目标,
从载人飞船起步,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
“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方案就此基础初步形成。
为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
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
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地基。
1999年,王希季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奖章”
这时,人们才了解到王希季等人的故事
78岁的他红了眼眶:“祖国没有忘记我!”
王老的百岁人生,
就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从精神上追寻、奋斗、拼搏的峥嵘岁月;
就是一名航天人在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
奋发图强、勇于登攀、无私奉献,铸就卓越功勋的真实写照。
如今102岁高龄的王希季,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作贡献,
关心着“中国制造2025”,研究着“互联网+航天”的新项目。
王希季用一生的奉献,践行了他的誓言。
“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
世纪报国路,拳拳赤子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为102岁的王希季,
奉上最诚挚的祝福:
祝您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