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逻辑共融及传承弘扬研究——基于“中国原子城”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的调查 ——马清芳

  • 发布时间:2023-03-22

“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逻辑共融及传承弘扬研究——基于“中国原子城”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的调查

                                                                          ——马清芳

摘要: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在其内在逻辑上一脉相承。“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以报国之志书写新时代的华美篇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本文基于“中国原子城”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的调查,阐述“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内涵,以期为传承弘扬精神的实践起到些许的参考指导意义。

关键词:“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逻辑共融;传承弘扬;西海镇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 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在“两弹一星”研制的伟大事业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用24个字概括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2011年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看望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院士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两弹一星’伟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矗立的一座历史丰碑,‘两弹一星’精神是彰显中国精神的一面鲜红旗帜”。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提出了传承弘扬的具体举措。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发来贺电,高度肯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的重大意义和 辉煌成就,勉励工程全线大力弘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航天领域的生动诠释,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科技战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是中国精神极其鲜活、极其真切、极具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全体北斗人执着坚守的核心价值,对于引导工程全线更加紧密团结在以国家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接续走好攀登科技高峰、建设航天强国新长征,具有强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北州)海晏县境内,平均海拔3170米,对外称国营221厂、青海矿区等。1957年开始选址,1958年5月由中央政治局 确定,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批准了选址报告。该基地占地面积570平方公里(建厂初期为1167平方公里)。基地建有18个厂区,4个生活区,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其中厂房33.3万平方米,住宅及办公设施23.1万平方米,建筑总投资原值3.1亿元,净值1.7亿元,有铁路专用线38.9公里,与青藏铁路在海晏火车站接轨,沥青砼面标准公路73公里,与青藏、青新、湟嘉公路连接。1987年,为了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国办发(1987)40号”文件,作出了撤销221厂的决定。1993年,按照“适当集中,合理分散”的原则,在全国各地安置了基地全部职工。同时,对基地核设施进行了彻底的无害化特殊处理,经国家验收完全符合有关规定,移交海北州接收利用。1993年7月,海北州首府由门源县浩门镇迁到221厂基地,并命名州府新址为“西海镇”,又称“原子城”。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

1996年9月2日,原子城西海镇被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11月20日,中宣部命名原子城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在的基地有高度为16.15米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象征1964年10月16日15时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张爱萍、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科学家等居住过的科研楼;有当年视为禁中之禁的办公楼、科研楼、科技楼;有建于1964年的5500平方米在当时为西北地区一流水平的影剧院;有第一颗原子弹启运上车的“上星站”;有三十年如一日保卫禁区安全的“六号哨”;有基地第一批人员驻扎的“三顶帐房”遗址;有1966年6月6日进行全弹爆轰试验场;有代表核设施处理成就的“填埋坑”和“核退役工程纪念碑”;有掩护基地三十多年如今成为海北州国营牧场的“同宝牧场”,以及分布在基地周围的七个分厂,基本保持着基地投入使用时原貌。

(二)研究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目前,国内学者将“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研究的理论文章相对很少。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弘扬伟大精神的实践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参考。同时,通过对“中国原子城”西海镇的调研和分析,努力实现研究成果公开交流,以期与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同类型地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实践提供交流机会,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

二、“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内在逻辑的一脉相承

(一)“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

江泽民同志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只有深刻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才能在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践行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这是“两弹一星”事业不竭的力量源泉。热爱祖国是“两弹一星”精神最核心的价值观,广大“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胸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2.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立足基点。研制“两弹一星”当时是在很特殊的背景下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的工业化正在开展,我国的国力不强,科研力量不强,条件十分艰苦。到了50年代末,国际环境急剧恶化,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政府单方撕毁了帮助中国发展原子弹的协定,并下令撤走全部专家、带走所有的重要图纸资料,中止了对中国原子能研究所需设备和材料供应。同时,国内形势也极为严峻,“大跃进”的重大失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工农业生产遭受极大破坏,国民经济进入严重困难时期。“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临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险恶的国际环境,中国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自己动手,从头摸索,广大“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

3.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是“两弹一星”事业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协调一致,毛泽东同志曾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为此,党中央批准成立了以周总理为主任 的中央专门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这项事业。在“两弹”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院、核工业、航天工业和26个部、委、院,20个省市区的近千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研究“大会战”。许多科研机构和单位以大局为重,选出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调配最好的仪器和设备支援“两弹一星”研制,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二)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深刻总结了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旨在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1.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

2.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

3.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迷信学术权威。坚持立德为先、诚信为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

4.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反对盲目追逐热点,不随意变换研究方向,坚决摒弃拜金主义。从事基础研究,要瞄准世界一流,敢于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对话;从事应用研究,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5.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倡导团队精神,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机制。坚持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理念,为推动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6.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打破各种利益纽带和裙带关系,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放手、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甘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

(三)“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产生的背景尽管不同,但具有一致的内在逻辑共融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活生生的体现,其根本为爱国主义精神、灵魂为勇于创新精神、基础为协同合作、核心为无私奉献,是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1.爱国主义是根本。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它扎根在亿万同胞的血肉里,深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里,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情 怀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两弹一星”精神的首要之义是“热爱祖国”, 科学家精神内涵的第一条就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放弃了个人奋斗成名的机会,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回到祖国后,他们又告别繁华都市,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在戈壁滩工作,一干就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种爱国情怀、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值得后 人去学习,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

2.勇于创新是灵魂。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参与“两弹一星”研制事业的科学家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建立起一个从铀矿普查、勘探、开采到铀同位素分离,从核燃料元件制造到反应堆运转这一整套工业生产体系,最终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强调“创新”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因此,无论是“两弹一星”精神还是科学家精神,都特别强调创新精神。

3.协同合作是基础。“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伟大的“两弹一星”事业,体现了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上下立即行动的团结协作精神。科学家精神也强调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这种团结协作是为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崇高目标,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 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科研条件十分简陋,无经验,无资料,无专家,无电子计算机,但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的科研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4.无私奉献是核心。“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都强调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只有积极弘扬奉献精神,才能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 求。奉献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传统美德,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弘扬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激励人们奋进新时代、开启新 征程的光辉旗帜。

三、“中国原子城”西海镇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自1993年原221基地旧址移交海北州以来,坚持保护为先,开发与利用并重的原则,基础先行,突出重点,优化条件,加快建设,不断突出基地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搭建有效平台。

(一)加强整体保护,赓续红色基因

2001年6月25日,原221基地旧址以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北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先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区建设及规划方案》、《关于加强原国营221厂遗址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海北藏族自治州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海北藏族自治州中国第一个核武器 研制基地旧址保护管理条例》,用法规、制度加强基地的保护。同时邀请西北古建筑设计院对57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遗址进行全面规划,制定了遗址挂牌保护方案,并进行了挂牌,以鲜明标识突出遗址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近年来,本着基础先行的坚持原则,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对主要场区、重点设施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广泛联系在基地工作过的科研专家、干部职工以及有关单位和人员搜集图片、文字、实物等,先后开发并建成爆轰试验场展厅、基地二分厂展厅、地下指挥中心展馆、“上星站”景区,并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充实、修缮。

(二)深化价值挖掘,弘扬革命精神

原子城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象征,具有独特的文物保护和纪念价值。海北州历来重视原子城 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积极挖掘和宣传我国核武器事业创业的事迹和精神内涵,把重点遗址开发为爱国主义景点,利用声光电技术将搜集的图片、文字、实物进行技术整合,并不断丰富陈列实物、突出教育主题。特别是自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成立以来,从以下方面着手,原子城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两弹一星”精神弘扬工作卓有成效。一是加强文物史料征集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切实重要文物史料的征集、保护和利用工作。纪念馆每年选派人员,走访一批与原子城历史相关的革命前辈、烈士遗属、专家学者和民间收藏人士,特别是曾在221基地工作生活过的科学家、科研专家、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积极抢救、征集史料,利用口述资料、回忆性文章、遗留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编辑出版回忆录、人物专访集等,制作电视专题片。二是完善展陈内容与改进展陈形式。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原子城纪念馆综合历年来相关领导和专家对展陈内容、展陈形式提出的意见,逐年对展陈立面进行修正、完善,并按照整体修改内容,对讲解词进行了充实和完善,突出了历史性、故事性和兴趣性。三是多渠道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内涵。组建“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编排话剧《共和国不会忘记》、开发精品党课《信仰的力量》、举办“两弹一星”精神研讨会、策划重大纪念活动,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开馆十年来,慕名到馆参观接受教育的全国各地群众累计达316万人次,年均30万人次,凸显出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替代的强大功能和价值传承,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三)强化对外宣传,加强合作共建

为了让世人领略基地昔日的神秘色彩,感受“基地精神”的感召,了解基地今日的风采,放眼基地明日的辉煌,提高基地对外知名度,州委、州政府依托神秘的“两弹”研制历史和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吸引对国内外游客来海北、来原子城观光旅游。每年还组织省内外记者采访团,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和省内外各新闻单位记者来基地参观采访,还利用央视《见证》《走进科学》《军旅文化大视野》等专题栏目,制作专题片,协助拍摄《国之大器》《百年青海》《邓稼先》《青海花儿》等专题片和故事片,扩大了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对外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强与“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合作,开展共办展览、学术交流;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16厂共建共管,开展史料征集、文史研究、精神教育工作。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古田会议纪念馆、中 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缔结友好单位,加强馆际交流,深化合作共建。2017年与中物院科技馆、梓潼“两弹”历程馆、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组建四方联盟,资源共享,共同开展“两弹”精神的展示与宣传。

(四)拓展教育形式,丰富传播手段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青海省委总体要求,海北州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规划建设原子城青海精神高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进一步打造好青海精神标杆。目前,海北州已规划建成“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教学主题,立足“两弹一星”精神孕育之地的特点和优势,牢牢把握好重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始终将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敬畏、敬佩、敬重“两弹一星”精神,让“两弹一星”精神深入骨髓、扎根内心,结合鲜活的事例,通过生动的讲解传递给每一位学员,使学员体会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仅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更是我们做好党的各项事业的重要保证;学习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是“两弹一”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更是指导我们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领悟到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不仅是“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鲜明特征,更是今天我们国家、我们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优势,进而提升干部素养,锤炼党员党性,真正使学院在弘扬新青海精神、补足信念之“钙”,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海北智慧和力量。

四、新时代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路径选择

“两弹一星”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内涵性、强大的引领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加强学习与思考,传承和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与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相结合,努力做自觉践行伟大精神的表率和模范,立足自身工作实际,推动科学发展。

(一)集中学习,深入思考,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没有骨气,就经不起诱惑,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生活上堕落。”听从党的召唤、追寻强国梦想,始终是“两弹”研制工作者最真挚的情感、最坚定的信念。因此,党员干部要切实加强学习,深入思考,深刻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 涵,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坚定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 最高位置,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

(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优良作风

践行“两弹一星”精神,就要弘扬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就要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讲纪律守规矩等密切结合起来,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廉政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严明党的纪律,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 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同时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转变消费观念,“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三)敢于担当,主动作为,锤炼高尚品格

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首先要正心。“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其实质就是加强党性修养。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就是要做到心中有国、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其次是修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最主要的就是“以法为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人为镜”,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史为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伟大历史中汲取营养。

(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发展理念,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此,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尤其要继承和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克服各种困难,团结协作,立足各地实际,更新发展理念,从而 推动科学发展,让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总之,“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使之转化为信仰的力量、担当的力量、创造的力量、拼搏的力量。在新的时期,我们更应理解其深刻内涵,把握其时代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践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倍加珍惜,继承好、发扬好,不懈奋斗,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斌;“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与体现 [N]; 人民政协报;2018年1月25日

[2] 2011年1月26日,习近平看望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院士时的讲话。

[3]2014年11月3日,习主席视察总装部队时的讲话。

[4]杜文林:《青海原子城两弹铸丰碑》 [J], 中国核工业;2011年第6期

[5]1999年9月,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