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影响研究
——王洪英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是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举措。西南三线建设地区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在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应广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刻认识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是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结合国家实施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表贯彻高质量发展新思想新理念,查找问题和短板,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科技发展环境。本文阐述了在新时代广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现实意义,指出了科学家精神对当前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科技环境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影响
前 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拓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空间,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规定: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国家版图的方位决定了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发展思路和重要价值。2020年1月3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当前,打造良好科技发展环境是成渝担负西部中心城市使命、为壮大成渝两地经济实力贡献力量的重要举措,还是成渝两地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人民谋幸福的重要举措。两地党员干部要带头作出示范,坚持目标导向、对标先进,努力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创新需求,努力为科技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以为科技强国服务来检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新时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实意义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渝两地历史渊源紧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新时代党中央对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做出的重大布局,又是让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增长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借助“一带一路”打造 内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对于推动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拓展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成都、重庆是西南重镇,长久以来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紧密相连、共生共荣。成渝经济 圈在中国区域发展的版图上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19年,四川和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7万亿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以上。2018年,成渝经济圈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6%,2019年这一比例已超过7%。成渝地区拥有逾1亿人口和7万亿元的经济总量,近年经济增速位位居全国前列,已具备成为经济圈和增长极、推动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影响力未来将辐射到云南、贵州、陕西、湖北和西藏等地,西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互动
成渝区位优势独特,能够有效沟通西南和西北、连接华中,海陆空交通运输直达国内外,能够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实现良好互动。成渝地区正在通过中欧班列等运输方式,向亚欧等国家提供贸易保障,缩短与国外市场的距离。截至2019年末,重庆、成都全年共开行中欧班列1500余列,占全国中欧班列总量的三分之一,以川渝两地为起点的中欧班列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成渝地区,从相对封闭的内陆深处,逐步跃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前沿口岸,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内陆时代”。
(三)有利于探索国家新型城镇化模式
十九大之后,中西部地区要引导近一亿人口就近实现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成渝地区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庞大。2019年,重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8%,全年外出务工人员为474.02万人;成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41%,外出务工人员超过百万。为解决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渝都市圈在发展战略上既要紧抓两极、又要兼顾中间环节,在实施重庆、成都大都市发展战略的同时,还需要多个支点城市来支撑,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推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实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成渝经济圈要推动绵阳、德阳等多个城市实现有效联动,引导农民就近实现城镇化,推动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从而形成新的城镇化模式。
二、成渝在建设双城经济圈中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成渝双城经济圈拥有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实力雄厚,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的重要地带,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当前,成渝经济圈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桥头堡,为建设法治营商环境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各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更应重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引领作用。
(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筑牢科技报国信念
群众观点的第一要义是为民,只有始终代表大多数的、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找到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在国外拥有良好的科研生活条件,在所研究领域享有盛名,仍旧冲破各种阻挠、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新中国,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心里装着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唯独没有个人利益。正因如此,“两弹一星”元勋这个英雄群体铭刻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上世纪六十年代,西南三线建设开始动工,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陆续来到大山深处。经过苦战,各个项目按期建成。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与电子工业,绵阳、广元接收核工业与电子工业,重庆为常规兵器制造基地,包括第三个钚生产堆(816工厂)和常规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厂)。艰苦地区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地方,在这里也最能融入群众生活,感悟群众疾苦,理解群众心声。我们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常怀爱国之心,常思群众疾苦,常献强国之策,时刻把国家利益装在心中,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当代科技工作者应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筑牢科技报国信念,做到不为物欲所动,不为名利所累。在向广大群众的学习过程中筑牢科技报国情怀,锻造科学家的精气神,不断催生科研工作热度。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当代科技工作者要践行初心使命,聚焦企业发展困难,及时回应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关切,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做好科技帮扶服务,加快推动成渝两地创新 型社会的形成。
(二)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在科研中注重求实
在科研工作中,解决技术问题不能想当然,只有多下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找到矛盾的关键,找到打开问题的“钥匙”。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当代科技工作者借鉴。新时期,围绕成渝经济圈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率先崛起的课题,广大党员干部应实地走访基层,下农村、进企业,认真听取基层群众、企业家的意见建议,使社会各界形成发展共识,内植于心、外践于行,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当代科技工作者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通过实地调研,细致工作,党员干部应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有清晰的思路,推动成渝经济圈积极营造创新型社会。各级党委、政府应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发展,激发企业创造力,有效助推高质量发展。
(三)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构建风清气正科研风气
在研制“两弹一星”和三线建设期间,老一辈科学家严守党规党纪,始终保持共产党人风清气正的政治本色,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真正做到了科技报国。老一辈科学家这种严格自律的道德情操让人深受鞭策、倍感激励。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了,可是科学家精神一天也没有离开我们。新时期,我们科技工作者依然要以朴实勤奋的作风、昂扬向上的精神,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构建风清气正科研风气,用实际行动书写科学家的价值追求。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应时刻铭记这一英雄群体,继续发扬其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证明:只有时刻把祖国科技事业放在心上,以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作为科技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才能诠释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新时期,当代科技工作者应从“两弹一星元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不断提醒自己:要把科学家精神学深悟透、入骨入髓,做一名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的科学家。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群众是最明亮的镜子,能力和政绩的好坏最终将由群众说了算。”为早日实现成渝经济圈在西部率先崛起的宏伟目标,全社会应广泛弘扬科学家精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深入到基层群众和企业一线充分调研,做出合适的科技发展策略,鼓励企业增强信心、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持续加强本地优势产品的创新与研发,不断延长产业链,着力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努力把企业做精做大做强,壮大经济实力,为实现成渝经济圈率先在西部崛起奠定雄厚基础。
三、成渝经济圈依靠科学家精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科学家精神同红船精神、延安精神等伟大精神一样,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起源于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研制“两弹一星”这一历史进程,进入新时代以后,科学家精神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反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进一步去挖掘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具有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这种伟大精神正激励着千百万中华儿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昂首阔步前进,这将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坚持人民至上,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就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楷模,他们埋头苦干、刻苦攻关,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用坦荡赤诚的热心、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科技攻关团队为改变落后的国防科技面貌而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教育和影响了一大批科技工作者。邓稼先的先进事迹证明: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谋实事、做工作,群众才会真正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代科技工作者只有扎根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奉献社会。成渝两地各级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助力科技事业长远发展,才会凝聚成整个社会积极向上的磅礴伟力,并推动成渝经济圈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向好发展。
(二)依托“一带一路”,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自古以来,成渝山水相连,一江相连,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铺开,成渝经济圈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实现更加深入的互联互通,只有联手保护长江经济带等重要生态空间,才能共推长江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成渝经济圈紧靠长江经济带,成都、重庆作为西南重镇,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实力雄厚,通过两地合作,以生态建设为核心,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党和国家应从历史维度、发展程度、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定向导航,赋予了其新的重大使命。重庆、成都都是国家中心城市,是西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发展要素聚集,现代化程度高。当前,成都东部新区是发展基点,重庆依托 两江新区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只有以区域联动实现辐射,才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双核”“双动力”驱动全圈实现高度一体化发展。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程度、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最高的 区域。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质量、速度直接传导到西部,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弥补我国西部发展缺少“龙头”带动的不足,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经济圈一道推动东、中、西协同发展。因此,成渝两地应把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作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硬指标,最终推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坚持实干担当理念,激发科学家精神
程开甲是中国核试验科技领头人,面对新中国国防科技落后的实际,程开甲不等不靠,带领科 技攻关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力拼搏、自强不息。后来,程开甲被问及参加核试验最难忘的感受是什么,他激动地说: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我们为核武器事业而献身,为的就是让我们的祖国能硬邦邦地站立于世界,我们做到了……这一回答体现了一名老一辈科学家的实干担当精神。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为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科技发展环境,实现在西部率先崛起的宏伟目标,成渝两地社会各界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善于变革,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成渝两地科技工作者在科学家精神的指引下,正以雄心壮志和担当作为书写新的篇章,乘风破浪、朝着国内一流科技发展水平坚定奋进。
(四)立足区位优势,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建设
2020年7月10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指出,“着眼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级支撑,支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加大区域中心城市空间资源供给,优化功能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省级新区。强化区域中心城市与重庆、成都的协同联动,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支持绵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和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
为实现在西部率先崛起的宏伟目标,成渝经济圈应立足科学家精神重要发源地的优势,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积极营造风情气正的科研氛围,从政策优惠向内涵与服务提升转变。一是建立健全与科技发展相关的政策体系和法规制度,提高科技发展效率和服务水平,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公平公正的科技发展环境;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发展创造美丽宜居的社会环境。此外,还要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人才环境,提高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优化技术环境等。
在新时代,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接续将科学家精神发扬广大,教育和引导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目标而奋斗终生。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这一重要历史进程中,成渝经济圈要同全国一道实 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千千万万个“两弹一星元勋”式的科学家,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职,都应默默坚守付出,为实现成渝经济圈在西部率先崛起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 [R]. 北京:2017年10月.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 [M]. 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选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文选: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7]李斌:《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与体现》, [N]: 人民政协报,2018年01月25日.
[8]徐欣蓉:《从科学家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看成渝两地精神的内涵》 [J]. 《攀登》,2014年第1期.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
[10]《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空间发展格局》 [J]. 《城乡规划(城市地理学术版)》,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