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论“两弹”元勋科研群体的科学家精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校 邓稼先干部学院

  • 发布时间:2023-03-23

论“两弹”元勋科研群体的科学家精神

                        ——李建强 许世诚 徐铁钢 范植开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校 邓稼先干部学院

摘要: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课题研究立足于“两弹”元勋科研群体,认为“两弹”元勋科学家群体是杰出科技人才的典型,选取15位曾经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过的“两弹”元勋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首先探讨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认为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其次分析了中国研制“两弹”的历史背景,再次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元勋科学家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入手,全面分析他们的群体特征:时代背景、性别结构、成才年龄、出生地、家庭出生、教育经历、专业、学位、师承关系、学缘关系、科研协同和道德品质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透视其稳定的科学家心理特征。课题以实证研究方法归纳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元勋科学家精神的内在构成。最后揭示了“两弹”元勋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引领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科学家精神,在引领推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给人以深刻启迪。

关键词:“两弹”元勋 科学精神 科学家精神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习近平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继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利于我们坚持和完善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激励科学家接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不是经典科学哲学研究的问题,但其属于广义的科学哲学研究的范围。由于近年来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因而探讨科学家精神就有其必要性。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界定及特征

科学精神是科学家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变更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科学家认识自然活动及其成果的升华。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是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集中表现在: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方法;倡导科学无国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 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是 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学术界对人文的解释一般分成狭义和广义内涵。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是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是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二)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两种表现形式,两者都立足于科学家应具备的规范性因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互补的,它们共同构成完整、完善的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中包含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中同样也包含着科学精神的因素,把人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主观作用与客观作用相统一,就是科学家需要具备的科学家精神。正如袁隆平所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因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配当一个科研工作者,也才能当好一个科研工作者。”科学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和不断进化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有着其独特的规范框架。因此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科学家们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而来个体性的精神气质,更是一种规范体系。

(三)习近平主席再谈科学家精神蕴含深意

从2013年至2020年,习近平主席多次谈到科学家及科学家精神。梳理习近平主席对“科学家及科学家精神”的系列讲话,让我们对科学家精神蕴涵的深意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对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更加清晰。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习近平主席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最多的就是“精神”。爱国奋斗是科学家精神深沉的底色,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

三、“两弹”研制的历史背景及国际影响

(一)“两弹”研制的历史背景

从国际态势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并形成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世界进入到冷战时期。中美敌对与美、苏对华的核恐吓,台海危机中美国对华的核威胁,必然影响到中国的安全环境以及中国对自身的安全问题。

从国内态势看是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与国家身份建构,国际战略视野,国家安全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核武器的政治特殊性,研发核武器成为了中国强国御敌的必然选择。另外中国的核武器诞生也是在“科技兴国”的思想背景之下,其立项与当代政治家的先进理念、国家整体科研水平的恢复、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家的推动紧密相关。

(二)中国“两弹”研制成功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美国学者吉尔平对核武器与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归纳为:“其一,对抗的核大国直接的相互威 慑限制了暴力;其二,核武器为国家提供了一种对其独立和主权不可侵犯的保证;其三,拥有核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威望等级中的位置。”中国成功掌握核装备,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与美苏等大国的关系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大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两弹”元勋科学家群体特征

(一)“两弹”元勋科学家群体概况

20 世纪 60 年代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用自己的业绩,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史,书写了新的光彩夺目的篇章。他们中间的部分杰出代表有:王淦昌、钱三强、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彭桓武、陈能宽、程开甲、于敏、张兴钤、周光召、俞大光、经福谦、唐孝威、傅依备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的“两弹”元勋科学家群体。

(二)“两弹”元勋科学家成长的时代背景

中国在1900—1949 年这段时期的社会与原传统社会相比呈现出变迁的特征,而这个时期正是“两弹”元勋科学家出生、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迁在他们的身上烙下了印迹。同时也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会产生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群体现象。归纳如下:

特征一,经济变迁:从农业到工业。在 1900 年前后 , 当中国开始发展现代经济时 , 是农业与工业并重的。在1895—1911年间的490家工矿业的111313000元总投资中,88.25%属于外资。

特征二,新知识分子与科技人才的兴起。新知识分子与科技人才兴起,与旧教育制度废除、新教育制度建立有关。

特征三,现代工商阶层的形成。就工商阶层全体而论,其影响力是日渐增加的,特别在各地商会普遍成立以后。商会是1902年由清政府鼓励而设立 ,到1919年有商会1447个。

特征四,都市化的趋势。从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工业、商业、运输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城市成为移民和离村农民的集居地。

特征五,“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

特征六,“两弹”元勋科学家见证了抗日战争和华民族的觉醒。

(三)“两弹”元勋科学家群体的家庭特征

1.出生地区

1679541159349.png

2.评价:

(1)优越地域文化的浸润

1679541205018.png

人才地理学认为地理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地理文化。地理环境对出生或生活在江浙、湖南、山东、天津等地区的“两弹”元勋科学家们有一定影响,近代的江浙文化、湘文化、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等在经济、科技、教育、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是全国领先的标杆,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2)良好家庭条件的保障。

第一,良好的家庭条件和父母对其学业的重视给成才提供了基本保障。教育学认为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 是构成家庭“智力环境”最基本的因素 , 职业与受教育程度紧密关联 , 受教育往往又是从模仿开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 , 对子女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 塑造优良人格品质 , 锻炼坚强的意志力等影响深远。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诱导和激发人才潜能。“两弹”元勋科学家虽然生活在20世纪初期 , 但相对家境良好。在他们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 父母对其产生过重要影响 , 不仅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 , 而且使他们在早期教育中 , 智力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

第二,家庭关系和睦。夫妻间因从事的事业能相互理解,甚至是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原因 , 学术上相互学习、科研中相互影响、比翼双飞。还有丈夫奔事业 , 妻子主动承担家务和抚养孩子、教育 孩子的重任 , 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使丈夫心无旁骛地从事科学研究。

第三,合作、竞争产生人才集群效应。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 ,“‘赶、学、比、帮、超’形成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既有榜样的力量,又有竞争的机会,有助于形成人才成长链条, 产生人才集群效应。”

(四)“两弹”元勋科学家群体的教育特征

1.教育背景

中级教育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中国的教育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背景和逐渐成熟的现代教育体制发展中。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普通 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初步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按照民主共和、男女平等原则改革教育的理想。《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按四年中学制度方案拟定了普通课程表,成为制定“壬子癸丑学制”中学课程的蓝本。

从个人成长经历来看,中级教育阶段是其人生观、兴趣、职业取向等开始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15位科学家是在当地学风良好的著名中学完成学业,基础教育起点高。

1679541532567.png


大学时代,可以称为准科学家的养成期。从这一点来说,15位“两弹”元勋在他们的大学阶段 所接受的是高度精英化的科学教育,这为他们后来踏上科技人生的旅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研究样本中,十位“两弹”元勋科学家均获得博士学位,获得了完整的研究训练;有五位留在大陆,这显然与新中国大刚成立,国内建设需要人才,大陆自1982年才开始招收博士生等历史原因有关。由图5可见,绝大多数“两弹”元勋科学家都是在欧洲、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接受的博士生教育。这与欧洲、美国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高质量的博士教育有关。

2.评价

以上研究分析发现:“两弹”元勋科学家群体不仅得到著名导师在成就标准、价值规范、知识技能、科学修养等方面的培训和引导,而且还因导师的举荐而得到学术职位和社会承认。15位“两弹”元勋科学家大都师出名门,正所谓大科学家是大科学家培养出来的,名师指导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投奔名师门下是科学家加速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流科学家的学术视野、研究方法、人格修养给予学生以深远影响。从学缘关系看,15位“两弹”元勋科学家存在一定的师承、同门关系,形成了师生共同体研究团队和人才成长链条。

(五)“两弹”元勋科学家群体的科研特征

1.“两弹”元勋科学家成才年龄

科学研究活动存在着活跃期和丰产期,对科学家个人来讲对应存在着“黄金年龄”(Golden age)。

从图6我们会发现15位“两弹”元勋科学家回国工作的年龄平均30.7岁;从事“两弹”研制 事业的平均年龄是36.7岁。在研究样本中,年纪较大的有王淦昌、郭永怀等,年纪较小的有邓稼先、朱光亚、唐孝威、经福谦等,从科研群体的年龄结构上看,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局面。年龄结构优化有效克服了“经验”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2. 评价

从成才年龄看,15 位科学家在青年时期就做出了突出业绩。他们大都正值青壮年即担任重要领域和岗位的领导工作。培养科技人才的最佳平台是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在重大任务和重要岗位上进行持续磨砺。“两弹”研制时期大工程、大科学又为“两弹”元勋科学家们提供了多方参与的高协同创新的优良科研环境。战略科学家高眼光使得15位科学家不仅在自己专业领域做出卓越贡献,而且善于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超凡智慧,通过战略谋划,提出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建议,引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快速发展。

(六)“两弹”元勋科学家群体的道德品质特征

“两弹”元勋科学家群体的道德品质特征可以归纳为:浓烈的爱国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科研自信心态。

爱国情怀是“两弹”元勋科学家的科研动力,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的愿求,他们不惜离别亲人,远赴重洋,留学欧美。而当他们获得科学知识和技术后,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克服重重阻挠和艰险,回到祖国,在国家科学技术起步时期,能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科学事业贡 献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是“两弹”元勋科学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体现。也是成为杰出科技人 才的先决条件。民族自信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品质,科研自信是“两弹”元勋科学家奋斗的基石。当前我国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科技界更要树立科研自信心,克服跟踪研究、模仿创新的思维习惯,克服知难而退的畏难情绪,勇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原 创性成果。

五、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元勋科学家精神的内在构成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元勋科学家精神,形成于“向科学进军”和实施科技赶超战略的历史背景中。“两弹”元勋科学家们,用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在“向科学进军”实际行动中,开拓新中国科技新领域,填补一项项科技空白,书写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华彩篇章,奠定了新中国社会主 义科技建设事业的坚实基础。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元勋科学家精神的内在构成

“两弹”元勋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包括: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注重功效的实效精神;“两弹”元勋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信念、追求平等的价值精神、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精神、永不放弃的理想精神、开放包容的共享精神。

(二)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元勋科研群体的评价

首先“两弹”元勋科研群体是献身祖国科学事业、国防事业复兴的科学家群体。“两弹”元勋科学家大多生长在祖国民族灾难的特定环境之中 , 学成回国后 , 救国救民和复兴祖国科学的使命感驱使他们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20 世纪前半期 , 许多中国青年求学海外时受到种族歧视 , 但这更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 争得中华民族自尊和荣誉的精神;而当他们侧身于各国同行中时, 个人名利私念逐渐升华淡化了, 振兴祖国科学使命感使志趣变得更加高洁。

其次“两弹”元勋科研群体是科学事业伟大的开拓者群体。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年中 , 广泛开拓了许多学科和科研领域 , 他们是世界科学事业中罕见的开拓者群体, 使华人科学家“远缘杂交” 的优势从隐性变为显性。长期以来 , 欧美科技发达国家的科学家 , 大多数在学成之后位于有关领域继承者的位置 , 他们只需努力去扩大成果和从深入的探索中创新。而对于中国“两弹”元勋科学家来说 , 学成回国后却需要开辟研究领域 , 去组建研究队伍 , 完全处于一种开拓者的地位 。另一方面 , 一个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奠基者、组织者 , 在研究视野和学术素养上比一般的科学家要求的难度更高。“两弹”元勋科学家们 , 由于前述历史机会和环境 , 使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品质 , 而且使他们在较短期间内成群地出现。其影响和作用的扩散是迅速的。欧美国家各学科领域的开拓者都是散在式地出现于几百年间的陆续开拓工作之中。这也是“两弹”元勋科学家群体历史作用的突出之点。

再次“两弹”元勋科研群体同时继承和发扬了东西方两大科学文化优秀传统所形成的具有新优势的一代科学家群体。

最后“两弹”元勋科研群体是具有能与西方一流的同辈同行进行学术竞争实力的群体。上世纪许多欧美科学大师和一流科学家与他 们有亲密的师承关系或交流,使他们能从不同传统的角度对比学习,有利于开阔视野,增强科学的领悟力,同时,绝不逊于外国同行的智力和过人的勤奋,因而,他们能成为在欧美传统主流之外,具有能与欧美一流同辈同行进行学术竞争实力的群体。实例不胜枚举,“两弹”工程的成功就是最好地证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元勋科学家群体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成为新时期“科学家精神”的精髓。

六、“两弹”元勋科研群体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我国科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新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又有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考验。

(一)“两弹”元勋科研群体科学家精神时代价值的源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国科学家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保障。中国“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历史性跨越,离不开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所释放的巨大活力,更离不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努力。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 , 我们应当树立创新的自信,不断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同时几代科学家群体的坚定信念和无私付出,是我国科学家精神时代 价值形成的关键。

(二)“两弹”元勋科研群体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与传承

2019 年 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 学风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把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概括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六个方面。

在新时代我国的国防事业中,在我国的国防战线上,特别是在“两弹”元勋科研群体科学家们 曾经创造辉煌的地方——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涌现出了一批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在“四个面向”的拼搏中倾心尽力,在科技创新中建功立业,把个人的科学追求和职业发展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伟事业中去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这再次证明“两弹”元勋科学家精神后继有人,新时代科学家 精神正在薪火相传。

(三)大力传播与弘扬科学家精神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在逆风逆水的环境中开好顶风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需要站得住脚的科 技成果,更需要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只有尊敬科学家,让科学家精神激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奋勇搏击、敢战能胜、百折不挠,才能使科学家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同频共振,为实现既定奋斗目标注入不竭动力。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价值引领。

新时代弘扬和传播科学家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国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人精神的统一,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追求和价值取向。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必修课、必答题,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始终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勇攀科技高峰,不断为科学家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科学家精神闪亮新时代。

2.加强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线,认真是科学家的底色。只有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 ,才能守护好科学家的品格和尊严 ,催生真正一流的科研成果。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认真理解周光召先生讲的“官学不同路、也不同绩”,才能真心实意地破除“四唯”。科学上要只“唯学”,不“唯官”。要严明学术法规,让严重违规者“享受”一票否决的惩罚。要强调科学文化建设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回归中国“知廉耻” 的道德传统。在科研领域,要倡导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圈子文化”。着力构建健康的科研生态,形成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蔚然成风。

3.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胆突破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科技管理部门要同科学家一起切实行动起来,严格要求自身,做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建设优良作风学风的事。一是强化服务。进一步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制定政策、创造环境、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上。二是强化引导。建立以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评价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实行科研机构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加大对优秀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稳定支持力度。三是强化减负,进一步提升科 技人员的获得感、满意度。

4.讲好科学家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尊崇科学和科学家的舆论氛围。

大力宣传科学家榜样典范,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崇科学和科学家的舆论氛围,引领全社会尊重科学、投身科学,凝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动力。以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喜闻乐 见的形式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引导更多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志存高远,长大投身祖国科技事业,真正肩负起未来建设者的重任。采取多方面措施,为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拼搏创新提供良好政策保障和社会环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伟志.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 夏远生.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J].山西太原:党史文汇.2008. 13.3

[3] 俞正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 汪敬虞.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卷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