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2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科委主任的聂荣臻元帅,郑重签发了一份题为《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这份文件直接送达毛主席办公桌,同时抄送刘少奇、周恩来、林彪、邓小平、贺龙、罗瑞卿等中央领导,最终获得圈阅同意。64年后回望,正是这份报告,在国家内外交困的关键时刻,为中国“两弹”研制按下“继续键”,成为改写国家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
故事的伏笔,早在1956年便已埋下。这一年11月16日,聂荣臻开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自然科学、国防工业与国防科研工作,此后又兼任国防科委和国家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中国“两弹”研制的直接领导者。
为推动新中国科技事业迅速起步,聂荣臻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1957年9月,他率团赴苏联谈判35天,最终签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为新中国争取到关键的外援支持。可好景不长,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与相关技术资料;1960年,苏联撤走援华专家,停止设备和资料供应。雪上加霜的是,当时中国正遭遇三年困难时期,“两弹”研制究竟该“上马”还是“下马”,相关部门陷入激烈争论。
《国防新技术协定》
1961年夏天,在北戴河召开的国防工业委员工作会议上,“下马”的声音一度占据上风,不少人认为“当前搞常规武器就够了”。但聂荣臻清醒地意识到:“两弹”一旦停滞,人才会流失、设备会荒废,中国尖端科技事业将倒退数年!他力排众议坚持攻关,甚至因此引来不少非议。秘书范济生心疼他身体,劝他“辞掉担子”,这位被毛主席称为“厚道人”的元帅罕见动怒:“糊涂!遇到点困难就退缩,干事哪有容易的!”随后,他斩钉截铁留下誓言:“搞不出‘两弹’,我死不瞑目!”
这份《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便是聂荣臻为“两弹”研制立下的“军令状”。报告中明确提出:“只要集中力量,缩短战线,突出重点,争取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研制出中程、远程的地地导弹,爆炸初级的原子弹和能装在导弹上的比较高级的原子弹是可能的。”正是这份充满决心与科学判断的报告,给了中央领导一颗“定心丸”,让“两弹”研制得以摆脱争议,走向完全独立自主的攻关之路。
在后续的报告落实中,聂荣臻始终是科技工作者最坚实的后盾。他常说“我来做你们的后勤部长”,用实际行动兑现许下的承诺。三年困难时期,不少科学家因缺乏营养患上夜盲症、浮肿病,仍坚持加班。聂荣臻心急如焚,以个人名义向几大军区“募捐”,调拨猪肉、鸡蛋、黄豆等副食品,还特意下命令“领导、行政人员一律不分”。拿到补给的科学家们满含泪水,纷纷表示“拼了老命也要搞出‘两弹’”。
这份报告的力量,在以后岁月里更是持续显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聂荣臻第一时间向周总理报喜。当工作人员带回印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人民日报》号外时,他特意叮嘱“留下作纪念”。1966年10月27日,他亲赴发射场主持核导弹试验,在最危险的“两弹”对接环节,拒绝躲进掩蔽部:“你们不怕,我有什么可怕的!”最终,核导弹精确命中目标,标志着中国拥有了实战化导弹核武器,第二炮兵部队也随之建立。
1966年10月27日,聂荣臻(左二)在两弹结合发射现场
64年过去,从原子弹、氢弹到东方红一号卫星,这份报告开启的征程,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挺直了腰杆。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回望那份报告,它不仅是一张“军令状”,更是一代中国人自力更生、为国铸剑的精神见证。这份改变中国命运的决心,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向着更高远的科技高峰竭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重庆政协报:《学党史·读原著 | 聂荣臻:搞不出“两弹”死不瞑目》,重庆政协报,2021。
2. 魏巍:《聂荣臻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3. 中核集团:《1961年的争论和中央的决定》,澎湃新闻,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