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国之脊梁 隐耀星河——纪念“两弹一星”功勋于敏诞辰99周年

  • 发布时间:2025-08-16

2025年8月16日

是“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诞辰99周年纪念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让我们共同追忆这位将毕生心血

献给祖国核盾事业的伟大科学家

感悟他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的崇高精神

图片1


一、核理新星: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18岁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20岁转入理学院,并将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在吃窝头就咸菜的日子里,于敏完成了大学学业。1949年,于敏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毕业后,他被钱三强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1957年5月,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此次学术交流过程中,于敏的才华给访华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访华代表团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图片2

1947年,于敏(后排左一)在北京大学大讲堂荷花池前留影


 二、使命抉择:一句嘱托开启核盾铸剑征程

1961年1月,一场谈话改变了于敏的命运。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对他说:“组织上要安排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研究,你看怎样?

彼时,于敏已经是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的一名新秀,他与合作者提出的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并与杨立铭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在带领原子核理论研究小组继续攻关取得更大成果的关键时刻,他的研究方向再次面临转变。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决心停下手头的研究,全力以赴转而摸索氢弹原理研究。钱先生的这次谈话,改变了我从事基础研究的夙愿,成为我一生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开始。”于敏回忆道。国家民族的需要当前,于敏下定决心,欣然接受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20世纪60年代初参加氢弹原理研究时的于敏


三、氢弹设计:戈壁滩上的“百日会战”奇迹

研制氢弹的征程布满荆棘。那时科研条件极其简陋,一台每秒仅万次的计算机,分配给氢弹设计的时间仅有5%。于敏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尺辅助运算,在堆积如山的纸带中寻找规律。

为了尽快设计出百万吨TNT当量的核弹,理论部决定:主要力量留守北京,利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研制的119计算机继续探索突破氢弹的途径,由于敏率领一支队伍前往上海,和技术研究所国庆节假日期间空闲出来的J501计算机,完成百万吨TNT当量加强型核弹优化设计的任务。1965年9月28日,一行人带着行李抵达上海,他们不顾条件的简陋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研究。

于敏工作照

终于,经过100多个日夜的奋战,于敏团队找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物理设计方案,彻底打破西方技术垄断。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四、精神灯塔:把名字刻在祖国大地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誓言。他放弃个人学术成就,隐姓埋名28年,连家人都不知其具体工作;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始终强调“集体的力量”;他将国家奖励的奖金多次捐赠,用于培养科研人才。

图片5

2015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于敏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于敏院士与那一代“两弹一星”功勋们,是天幕上最为璀璨的星辰,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在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我们怀着最深的敬意仰望这片精神的星空,努力将先辈们留下的星光,转化为照亮新时代征程的不灭薪火。于敏院士的事迹通过理论教学、情景宣讲、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走进课堂,成为滋养初心、淬炼担当的生动教材。


学院体验教学《书信里的“两弹一星”》——于敏篇


让我们以于敏院士为榜样,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用实干与担当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报国华章。




参考文献:

1.高荣伟《于敏:中国“氢弹之父”的精彩人生》

2.宋春悦《“隐身”的国士——记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于敏》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杨老师 15008169313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