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是一位老人的104岁生日
他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
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
“长征一号”总体方案设计者
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在中国的18种型号火箭中
有12种是他担任负责人设计研制出来的
他说“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
能够为建设出力,
能够为民族伟大的复兴出力!”
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王希季
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技术顾问。曾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教授、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主要代表作有:《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空间技术》《卫星设计学》《建设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等。 中国探索太空的第一步 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以他宏亮的声音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了进军的号令:“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11月,王希季没想到的是,他突然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具体做什么工作,安排王希季的工作人员只是说“去了就知道了”。去了之后,他才知道是要干一件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大事——研制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来发射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我们深知这件事情对国家的分量,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为国家作贡献。”王希季说。 没有人做过运载火箭,他们就决定从探空火箭开始。然而,参与研制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这支队伍,绝大多数是刚出校门不久的青年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有的年轻人甚至还没毕业,就拿着组织上的调令报到了。时年37岁的王希季面对挑战,带领着“娃娃军团”开始了边学边干的艰苦探索:缺乏技术,他找来资料自己先学,再给年轻人讲课,自嘲为“现学现卖”;来不及新建试验室,就把厕所改装成测试室;来不及建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用人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没有吊车,就用类似于古老的辘轳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很多“土办法”成为当时解决技术性问题的关键。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了短短9个月的时间,由王希季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就奇迹般地诞生了。1960 年2 月19 日,在上海郊区一个由稻田改建成的简易发射场上,“T-7M”昂然屹立在发射架上, 虽然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却标志着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征程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图|王希季与钱学森在“T7-M”发射架前合影 完成研制探空火箭的任务后,又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找到了王希季——负责主持中国第一个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论证和设计。他做了大量的调查,了解现有的技术力量和所支持的设计参数。在全面考虑空间、地面、材料、技术等方面的基础上,王希季创造性地将导弹技术与探空火箭技术相结合,液体的推进剂火箭和固体的推进剂火箭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既能够达到足够的运载能力,又可以节省许多研制经费,时间上也能够满足发射卫星进度要求的技术方案。运用这个方案研制成功的火箭,就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一个型号——“长征一号”。 1970 年4 月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声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带着清脆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带着中国人的壮志与豪情飞向太空,扶摇直上。 然而,王希季并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在取得火箭技术一系列的突破之后,他在54岁那一年,又担任了我国返回式卫星的首任总设计师。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穿云破雾飞上了太空。又于3天后按预定地点顺利返回地面。这颗卫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图|1975年,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发射了3个型号16颗返回式卫星。根据王希季提出的返回式卫星的基本方案,我国的返回式卫星成为研制周期最短、成本最低、发射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卫星系列,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5年,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主任任新民院士出访欧洲时,欧洲同行们无不钦佩地对这位老总说:中国的航天技术有两件事了不起,一件是研制出氢氧发动机,再一件就是研制出了返回式卫星。 毫无疑问,王希季是创造这两个奇迹的功勋人物之一。 坚持正确意见,不能算固执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航天事业完成了从无到有再到强的奇迹蜕变,王希季也早已从火箭的“门外汉”成为航天事业的开创者。成功与荣耀背后,有痛心的教训,也有捍卫真理的过往。 1960年,王希季负责的三次火箭发射任务接连受挫。其中一次,因为天气状况突变,本来发射正常的火箭被风吹倒了。 “痛心啊!大家那么多的心血!岂止是沉默,很多人流泪了。”王希季向组织讲:“我是技术负责人,要处分就处分我,其他人都没责任……” “结合中国的情况来定事情,就是我们这些人通过失败,得到的经验。”王希季说,中国的航天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跟着外国跑,要不图虚名,务求实效。 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有12种是由王希季担任型号负责人研制出来的。探空火箭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气象火箭、高空探测火箭、生物火箭乃至载人航天器的研究都有很大贡献。中国的载人航天没有做大动物的试验,省了很多时间。正是因为王希季的创业团队在60年代的生物火箭上已做过狗的试验。 王希季的一句话让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在技术问题上不能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有时候少数人坚持的往往是正确的。” 为了支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王希季不惜一次又一次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此,他总是不怕惹麻烦,不怕得罪人,更不在乎是少数派,只要认准了是好的就决不放弃。他坦言:“要想有新的突破,总得有人甘冒风险,肯担责任。”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数字化就是在王希季的支持下,为卫星研制工作开辟的一条新路。过去,这个项目虽然已经完全具备装星应用的条件,但当研制者提出卫星上用计算机时,却没有人敢上,领导层也不予支持,因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多数国人对“数字化”这个概念还很陌生。 面对这种局面,王希季经过认真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认为值得一试,而且也有成功的把握。他顶住种种压力,率先果敢进行试用,实践证实效果非常理想。从此,数字化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得到普遍应用。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大部分人的意见是紧跟国际潮流发展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为此,王希季专门写出题为《重复使用的并不都是经济的》长篇论文,指出耗资巨大的航天飞机不符合国情,他的观点逐渐将业内专家引向发展载人飞船的方向上来。 一生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的“倔老头”王希季赢了,最终引领着中国载人航天从飞船起步,所以才有了神舟系列飞船,才有了杨利伟、翟志刚等一批批航天员顺利飞天、遨游太空。 图|王希季与航天员在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前合影 关键时刻力排众议充当开路先锋,一次次勇担风险屡立奇功,让人们敬重王希季的胆识与魄力,佩服他在工作中运筹帷幄、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 “祖国没有忘记我” 王希季一次又一次为国家需要“转行”,正是因为他深藏功与名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征一号”和“东方红一号”的主要研制名单中都没出现过他的名字…… 1999年,王希季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获奖简介中有这样一段介绍:“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此外,王希季还主持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参与过多艘神舟飞船研制过程的技术把关……这位造火箭的“两弹一星”元勋,穷其一生都在为实现中国人的太空梦想殚精竭虑。当已经78岁的他站在人民大会堂,人们才知道,这个不起眼的白发老人,为中国航天作出了如此大的贡献!“祖国没有忘记我!”78岁的王希季感慨万千。 图|王希季(右起第三位)在“两弹一星”授勋主席台上 当时已近8旬的王希季早已满头白发、步履蹒跚,他本可以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自己去安享晚年。但是从他眼神中依然还能见到那坚毅的光芒。他决心要为技术创新、国家发展而不懈奋斗。纪录片中,他说:“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能够为建设出力,能够为民族伟大的复兴出力!” 从造火箭到发卫星,又将目光投向了应用卫星和太空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王希季一直呼吁研制发射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汶川地震,如果我们事先有地区连续的空间监测的热和电磁效应的图像,可能会有预报。”王希季建议将空间手段与地基监测相结合,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立体地震电磁监测系统。 王希季是白族,耄耋之年,依然没有忘记建发电厂解决民族地区能源的初心。90多岁时,王希季与多名两院院士共同完成《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预测和对策研究》,提到中国将在2040年建成商业性的空间太阳能电站。 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九十岁高龄的他依然紧张不辍地工作着。 单位的保安说:“王老每天都来上班,不生病、不下雨的话,八点半前肯定到。难以想象94岁的人还有这么大的劲头。”一台地球仪、一幅资源卫星地图,王希季的办公室里,除了和航天有关的资料用品,别的几乎什么也没有。《空间科学应用》《世界导弹大全》类的书籍码满一墙书柜;桌上《SPACE NEWS》等中外期刊堆得一尺高。 他的助手说,王老手边总有一个小本,记得密密麻麻,每隔几页贴个便笺。这位出生在1921年的老人,工作上仍是“创客”的节奏。他每天上班,认真研读相关政策,关心“中国制造2025”。说起自己搞的新项目——“互联网+航天”,说起互联网时代航天如何服务国防、经济、民生,王希季思路清晰,滔滔不绝。他说要抓紧利用生命中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小时,为后来者将前进道路铺得尽可能平坦一些。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王希季早已与太空结下不解之缘,令他魂牵梦绕的始终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从青春到期颐 从莘莘学子到航天栋梁 王希季院士用赤诚和奉献践行了 “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的誓言 正因为有王希季院士等先辈的付出 中国航天事业才能屡创新高 在此 谨以这篇推文 向王希季院士 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的祝愿 参考资料: [1]《王希季院士传记》,朱晴、许达哲著,中国宇航出版社,2014年 [2]《王希季》,李大耀、纪明兰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 [3]王希季:中国航天“拓荒者”[N].中国科学报,2021-07-26. [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官网.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