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历史上的今天丨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诞生

  • 发布时间:2025-05-19

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近代工业极为薄弱,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科学非常落后,原子能科学技术事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学事业发展。1950年5月19日,原子能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它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近代物理研究所旧址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科学院下设一厅三局,办公厅、计划局、编译局、联络局,钱三强被任命为计划局副局长。计划局的首要任务是调整研究机构,经广泛调研和讨论,决定将科学院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24个研究所的基础上,合并为18个研究所。其中包括4个社会科学研究所、14个自然科学研究所,而在14个自然科学研究所中,近代物理研究所排在第一位。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也就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

钱三强勾画的核科学技术机构沿革图


经过一系列筹划准备,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19日正式任命吴有训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任副所长。1951年2月13日,已经升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吴有训辞去所长职务。3月2日,政务院第74次会议任命钱三强为近代物理所所长。

吴有训


钱三强


周恩来1950年5月20日签署的任命令(正件)


周恩来1950年5月20日签署的任命令(附件)


那时,近代物理所的科技人员只有来自中央研究院的吴有训、赵忠尧(当时尚在美国)、李寿枬、陈耕燕、程兆坚、殷鹏程,以及来自北平研究院的钱三强、何泽慧、杨光中、黄静仪等10余人。

为尽快组织科研队伍,在周恩来关怀支持下,钱三强与国内外友好频繁书信往来,广纳人才。很快从清华大学调来彭桓武、金建中、李德平,从浙江大学调来王淦昌、忻贤杰、胡文琦。同时,一批在海外学有所成的科学家,如朱洪元、邓稼先、胡宁、杨澄中、梅镇岳、金星南、杨承宗等,响应祖国召唤,放弃优渥工作、生活条件,陆续来到近代物理所。

钱三强还从有关单位选调了王树芬、黄祖洽、陆祖荫、叶龙飞等一批年轻的物理工作者,并且先后从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中挑选了叶铭汉、于敏、唐孝威等高才生。


近代物理研究所合影(1951年,前排左三起:邓稼先、彭桓武、赵忠尧、钱三强、何泽慧等)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竺可桢曾说,钱三强是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的“灵魂人物”。正是得益于当时他对全国科技专家全面的摸底和了解,近物所在很短时间内群星云集,成为中国核科学工作者聚集的中心。

1956年,在中央正式启动原子弹研制工程后,近物所由中国科学院和二机部双重领导和管理。1958年,近物所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以下简称原子能所),整建制交给了二机部。一年后,原子能所达到了3586人的规模,专业领域涵盖22个学科和60多个分支学科,是当时全国第一大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是原子能院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选定研究方向、聚集力量、创造条件、培养人才,让核科学技术在中国扎根,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百废待兴的时代,近代物理研究所成为了分散在国内外我国核科学家聚集的中心,核事业如磁石般地吸引了科技工作者,在此开创了从零开始的核科学研究工作。





参考资料:

1. 《现代物理知识》杂志2023年增刊

2. 《中国科学报》(2024-07-31第4版专题)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杨老师 15008169313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