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诞辰96周年。他的名字曾与罗布泊的蘑菇云一同升腾,曾在中关村的实验室里被反复提及,更在无数青年学子的心中燃起报国的火种。他的一生,是“科学报国”的生动注脚,是“十万分之一”的谦卑,更是民族脊梁的缩影。
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有学者曾撰文回忆,“周光召担任领导,不是做官、而是做事。他确立了所长负责制。这个改革,对于中国科学院的发展,迄今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
他的挚友李德元说他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的学生吴岳良感念他的宽厚,一位曾与他一起工作过的科研工作者说,“从他身上,我才知道大科学家该是什么样。”
在他九十寿诞之际,好友杨振宁亲临现场并表示:“周光召做人、做事都是一个非常容易使人喜欢、尊敬的人。周光召一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
对于自己的评价,他却谦虚地说“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远不是几个人的事情,是10万以上人的共同工作。如果要评价我在其中的贡献,那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周光召(左)和老师彭桓武的合影
1929年5月15日周光召出生于湖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1年,入南开中学住读,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数学训练和自学能力培养。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耳闻目睹的事实改变了他原来想学电机的初衷,转而对核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1年7月,周光召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又考取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次年秋进入北京大学研究院师从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进行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
奉命出国 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57年,已在学术研究上崭露头角的周光召,受国家派遣远赴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学习。经过近4年的努力,周光召已经在新兴的粒子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推导出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等重要理论大大推动了这一前沿学科的发展。国际同行称赞他的研究工作“震动了杜布纳”。
周光召(右二)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拒绝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随后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周光召获悉后,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回国从事原子弹研究。他在致二机部领导的决心书中写道:“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前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德元
1961年,周光召回到了祖国。作为周光召的同事和挚友,前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德元一直对周光召心怀敬意,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周光召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事实证明是这样的,据物理学界的人跟我说,他这项工作再做下去可得诺贝尔奖,但是他这些都不要了,他要回来搞核武器,隐姓埋名几十年。”
在核弹攻关中强基础树学风 周光召一来到九所一室(后改称理论部),就被任命为第一副主任,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协助室主任邓稼先抓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研究和组织工作。
周光召最为人称道的是用“最大功原理”扫清原子弹设计“拦路虎”的事迹,这不仅推动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更是将核武器理论研究领上了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的道路。从此,由工程应用牵引,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先行,深刻领悟物理规律,成为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根本追求。
他重视基础研究,亲自编写教材,给年轻人讲课。他还带头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的学习。当时每周都要组织1-2次集中学习,令人十分钦佩的是,同样开展学习,周光召很快就能站到理论前沿。在他和其他业务领导的指导下,科研人员边学边摸索总结,获得了许多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成功,也为以后的战略核武器设计、定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极大丰富了相应学科的内涵。
为使科研活动有序进行,周光召辅助邓稼先对科研人员进行“三老四严”(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工作严谨、态度严肃、要求严格、措施严密)的学风教育。还施行了一系列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了“科研工作制度”和“程序工作制度”,形成和影响了九所的科研风气。
做国际一流的科研工作 周光召曾说,“一个民族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要有自信,必须要有伟大的科学家和重大的发明来提升整个民族精神和自信心。”他在多次座谈会上提到“理论物理只有世界第一,没有第二”,“要做出国际一流的科研工作,要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要放眼世界。” 周光召经常强调“理论物理所是全国理论物理学界的研究所”。那时,所里国际交流的经费非常有限,他提出在安排出国访问时要从全国理论物理学界遴选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出访。以彭桓武、周光召为代表的科学家,还大力倡导让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成为科研队伍的一部分,承担初级、中级科研人员的任务。这一指导思想,理论物理所一直延续至今。 1987年至1997年,周光召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领导中国科学院实行改革,以解决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相脱节的问题,使原有封闭、不流动的科研体制转变为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新体制,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实行“一院两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倡导科学院与高校的结合,创造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对探索科学技术本身的规律、科技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均有重要贡献。
周光召在瑞士接受世界科学家协会的纪念金奖(左起:意大利国际科学文化中心世界实验室主任A. Zichichi、周光召、李政道)
国际科学界对他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周光召被第三世界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是中国科学家中当选为外国院士最多者。
结语 周光召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奋斗了将近20年,虽然为国家建立了不朽功勋,但生前他几乎从不主动谈及,这份谦逊与低调,实令人慨叹“国士无双”。他的卓越才华、阔大胸怀、高瞻远瞩的识见,都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宝贵财富,更是国防科技道路上永不褪色的指引。
(综合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央视新闻、京报网、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