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核盾铸剑陈能宽:在戈壁与诗书间行走的科学传奇

  • 发布时间:2025-04-28

今天,是陈能宽院士诞辰102周年

这位隐姓埋名近四分之一世纪的

“核盾支柱”

用一生诠释了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情怀

他的伟大人生如同核爆时的光芒

短暂隐匿却照亮了

整个民族的未来

一、舍身报国的伟大科学家

1955年11月,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陈能宽抱着尚在襁褓的儿子,望着逐渐远离的旧金山海湾。他放弃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优厚条件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的科研良机,只因心中谨记鲁迅那句“灵台无计逃神矢”——回到祖国,是命中注定的选择。

回国5年后,一纸调令将这位金属物理学家推入全新领域:负责原子弹研制的核心技术“爆轰物理试验”。面对很少接触的炸药和雷管,他没有选择退缩。在长城脚下的简陋实验室,他带领平均年龄20多岁的团队,用铝锅熬炸药、手摇计算机算数据,手工造出上千枚炸药部件,完成上千次试验。1962年远征青海金银滩,他写下“八百年前陆放翁,一生但愿九州同。”将陆游的报国之志融入自己科技强国的征程。

七律

陈能宽

八百年前陆放翁,一生但愿九州同。

华章夜读精神爽,万里西行意气浓。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而在爆炸前的模拟演练中,陈能宽早已在诗中写下必胜信念:“默燃塞外新烽火,且待春雷贯东西。”这声春雷,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民族挺直脊梁的宣言。

七律·且待春雷贯东西

陈能宽

腐恶瘟神将我欺,群英愤集攻尖题。

一呼百应通南北,驷马奔腾破钟奇。

浓雾硝烟生幕帐,千波万顷聚毫厘。

默燃塞外新烽火,且待春雷贯东西。


二、自主创新的科研领导者

当超级大国用“禁止大气层核试验条约”试图封锁新中国时,陈能宽展现出惊人的创新韧性。他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科研哲学,在科学荒原上搭建起自主的爆轰物理试验体系。

他的创新不仅在技术层面,更在科研组织模式。在九所,他推行民主学术制度,让年轻科研人员与专家平等讨论,“不管地位、学问、资历,人人畅所欲言”。这种“红队”“蓝队”对弈的机制,后来延续到“863”计划,成为集智攻关的典范。当需要突破地下核试验技术时,他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摸索出系列冷试验方法,用安全高效的方式获取数据,打破西方的恶意封锁。

在陈能宽看来,创新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试验必须从工程化角度反复推敲,让理论落地生根。这种务实精神,让中国核武器研究在短短几年内跨越西方数十年的历程,走出一条“土洋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

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代表党和国家授予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三、苍茫硝烟中的民族诗人

在戈壁的帐篷里,陈能宽常于深夜握笔,用诗词记录科研征程。“不辞沉默铸金甲,甘献年华逐紫烟。”寥寥数语道尽隐姓埋名的坚守,“心事浩茫终不悔,春雷作伴国尊严。”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尊严紧紧相连。这些诗句不是文人雅趣,而是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密码,在枯燥的试验数据与危险的爆轰现场之间,搭建起超越现实的精神桥梁。

七绝·抒怀

陈能宽

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

心事浩茫终不悔,春雷作伴国尊严。

他与彭桓武院士的“文字之交”更成佳话。氢弹试验30周年时,陈能宽上联化用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彭桓武下联以毛泽东“长岛人歌动地诗”回应,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史诗。这种跨越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彰显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文化自信——他们不仅能造“争气弹”,更能在精神层面书写中国气派。

生活中的陈能宽,将诗词精神化作日常修行。在海南岛见到不认识的行草字,他拍照回京后查字典、请教书法家,直至弄通;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新颖观点和优美词句。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正如他的名字所寓:“能容天下事,宽待天下人”,这既是科学家的坦荡胸怀,更是爱国者的宏大格局。


结语

2016年,陈能宽院士走完93年的人生旅程,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永远闪耀。在爆轰物理实验室的旧址,前来学习的年轻科研人员仍会说起那个用铝锅熬炸药的故事;在九院的会议室,“民主讨论、协同攻关”的传统依然延续;在诗词爱好者的案头,他的诗句常被吟诵。或许这便是一个科学家最美的“隐身”方式,将自己融入国家的强大,让生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永恒闪耀。

陈能宽诞辰102周年之际,我们纪念他,不仅是缅怀一位“两弹一星”功勋,更是致敬一种精神:当个人选择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当科研探索与民族尊严紧密相连,平凡的生命能铸就不朽的传奇。要知道,祖国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无数个像陈能宽这样的科研工作者,用青春和热血浇筑起的不倒长城。




参考文献

1. 曹勇.“两弹元勋”陈能宽: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慈利新闻网:2019-08-19.

2. 刘仓理.“核盾支柱”陈能宽.光明日报:2019-07-03.

3. 吴明静等.许身为国最难忘——陈能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0.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杨老师 15008169313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