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星辰大海的起点: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5周年

  • 发布时间:2025-04-24

1970年4月24日

甘肃酒泉的戈壁深处

一枚银白色利箭刺破苍穹

中国自主研制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

伴着《东方红》的铿锵旋律

在浩渺星空间刻下第一道华夏航迹

中国以独立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壮举

在世界航天史册镌刻下

第五个醒目的坐标

4.24 01


一、从零起步:在算盘与手摇计算机间叩问苍穹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1958年1月,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一号”。1957年10月,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联名向中央上书,建议开展中国的人造卫星研究。毛主席对此高度重视,并在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上郑重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4.24.02

赵九章给周总理

关于研制人造卫星建议的信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派出以赵九章为团长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代表团回国后,认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综合性强的大工程,技术十分复杂,中国当时并不具备发射卫星的条件。赵九章等在总结报告中提出建议推迟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把科研力量转移到探空火箭上。

4.24.03

访苏代表团

(右一赵九章、右二钱骥、右三卫一清、左一杨嘉墀)


1965年,中央正式启动“651工程”(即人造卫星计划)。但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连汽车都造不精,研制卫星谈何容易?科研团队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完成轨道计算;建造土煤气发生炉,用来吹玻璃、封接真空管、自制科研设备;没有精密机床,工人师傅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硬是磨出了卫星零件的精度。


二、太空奏响东方红: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

1967年12月,国防科委组织召开“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论证协调会,与会专家对发射人造卫星的目的、任务进行了反复论证。这次会议决定了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科学探测性质的试验卫星,其任务是为发展中国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最后把这个总体方案通俗地概括为十二字方针:“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

4.24.04

“东方红一号”卫星组装


“上得去”,就是卫星能进入预定轨道;“抓得住”,就是卫星能够被测控,轨道能够被预测,经过全球各大城市的时间能够预报;“听得见”就是卫星能够播放《东方红》这一具有我国特色的歌曲,并被收音机收听到;“看得见”,是指在地面能够肉眼观测到“东方红一号”。

4.24.05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音乐装置


三、五十五载星河回响: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天宫”

1970年4月24日,一曲《东方红》响彻太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划破天际,点燃了一个民族的航天梦想。五十五载星河回响,中国航天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从追赶到领跑。

4.24.06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喜报


今天的中国航天,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宇宙。从“嫦娥”赠予世界的月壤样本,到“天宫”向全球科学家敞开大门;从北斗服务130多个国家,到“羲和号”探日数据全球共享,中国航天正在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太空篇章。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文明境界的升华——当我们凝视星空时,看见的不只是卫星与火箭,还有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精神轨迹。


星河滚烫,正是征途注脚

苍穹无界,且看赤子破浪

未来,我们终将以更多

“中国答案”

在无垠深空中

写下属于全人类的诗篇!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