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铭记历史,北斗闪耀——纪念首颗北斗二代导航卫星成功发射18周年

  • 发布时间:2025-04-14

在浩瀚星空中,有一群默默守护着人类出行与安全的“太空灯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共同纪念2007年那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刻: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首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精准送入中高轨道。这一历史性壮举,不仅是中国卫星导航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更凝聚着无数北斗人多年来的智慧与汗水。

(2007年4月14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首颗“北斗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一、从零起步:北斗系统的诞生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中GPS的大规模应用震撼全球,让世界各国深刻认识到卫星导航系统在军事与民用领域的战略价值。当时的中国在这一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面对外部压力,自主研发属于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成为必然选择。1994年,北斗一号卫星导航试验工程正式立项建设,“两弹一星”功勋陈芳允院士在1983年提出的“双星定位”设想正式付诸实施。

(陈芳允院士)

 

二、频率争夺战:关键一役定乾坤

在北斗系统的建设征程中,一场没有硝烟的“频率保卫战”尤为关键。2000年,中国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卫星导航频段申请,与欧盟伽利略系统展开同一段频率资源的竞争。根据国际规则,申请的频率若未在规定时间内启用,将面临失效风险。经过7年紧张的技术攻关与工程筹备,2007年4月14日,北斗二号首颗卫星顺利升空,并于4月17日20时成功回传第一组有效信号,抢在频率失效前正式启用了宝贵的频段资源。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不仅为中国锁定了稀缺的频谱资源,更筑牢了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设的根基。

三、发射瞬间:永恒的历史定格

2007年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火箭引擎轰鸣,首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在烈焰中拔地而起,拖着璀璨尾焰划过苍穹。发射现场,科研人员屏息凝视;屏幕前,无数国人揪心期盼。当卫星精准入轨的消息传来,掌声与欢呼声瞬间沸腾——这不仅是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更是中国卫星导航事业从“跟跑”迈向“并跑”的重要标志,见证了中国航天人突破技术封锁的坚定决心。

(2024年10月6日至11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十八届大会在新西兰惠灵顿举行。由北斗领域22名专家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圆满完成参会任务。)


 

四、十八载耕耘:北斗系统的全球答卷

自这颗具有历史意义的卫星成功发射以来,北斗系统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区域服务到全球覆盖的跨越:北斗一号完成“从0到1”的突破,北斗二号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北斗三号实现全球组网。如今,北斗系统已成为面向全球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在中国,70%以上的入网智能手机支持北斗服务;在全球,超过半数国家和地区正在使用北斗系统,其服务覆盖交通运输、农业监测、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为全球用户提供着精准可靠的时空信息服务。

北斗系统的成功,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的话语权,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它是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

图片32

(华为持续首发应用北斗卫星服务的手机)



结语

回首2007年的那个春日,火箭腾空的轰鸣依然在耳畔回响。首颗北斗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两弹一星”精神传承者北斗人“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精神的缩影,更是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星辰大海的重要起点。2018年12月27日,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基本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基本导航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十三届大会的贺电中评价道:“北斗系统已成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铭记这一里程碑时刻,更期待北斗系统在未来继续闪耀寰宇,为人类探索时空、创造美好未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