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艳阳暖巴蜀,壮志凌云踏青山。2025年3月,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承接中央网信办、电子科技大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国家统计局机关党委、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中国电科29所、中广核集团党校、兰州大学环境资源学院等单位培训班次。
培训“星”课堂
学院“星”推荐
·来自学院的一堂好课
《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该课程由王定放少将讲授。王定放将军:原96351部队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曾参加“98抗洪”等重要任务,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上担任导弹方队领队,荣立三等功4次。报告会上,王将军结合时代背景,从铭记卓越历史功绩、铭记功勋英雄群体、铭记伟大时代精神等三个方面,动情讲述了“两弹一星”伟业背后的感人故事,深刻分析了“两弹一星”伟大工程的历史贡献,系统阐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
·来自学员的心得体会
在历史坐标中感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伟力。当美国第七舰队横亘台湾海峡,苏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中国科技界在“一穷二白”中开启了史诗般的征程。钱学森辗转五年冲破美国封锁艰难回国,王淦昌在零下30度的工棚用冻伤的手指在草纸上推导公式,邓稼先为掌握第一手核试验数据深入辐射区取样。这些科学家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正因为胸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们才将个人理想、个人志向、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和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精神谱系中解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成功密钥。面对苏联专家断言“中国二十年搞不出原子弹”的嘲讽,中国科学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于敏的“粗估法”将复杂方程简化为物理图像,周光召用“最大功原理”修正苏联专家错误数据,钱三强首创的“任务带学科”模式打破部门壁垒。这些实践揭示出中国科技攻关的独特密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让中国在核武器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在新征程中续写“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的成功,有赖于一批领军人物,也有赖于我国强有力的组织系统。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区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成千上万人参加攻关会战。在这个意义上,“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是成就“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保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合力,团结就是力量,协同才能攻关,新征程中的我们要发扬大力协同的团结精神和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在相互协作中不断进取。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两弹一星”精神早已超越具体历史事件,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正如当年戈壁滩上的那簇星火,终成今日璀璨星河,“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照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第119期省直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席盛伟
在一位位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下,那些在想象曾经离我很遥远的伟大科学家们逐渐鲜活立体了起来。
钱学森院士不仅是放弃美国优越科研生活条件回国驻扎在西北荒漠工作20余年的伟大科学家,他还是不会做饭的慈祥老人,会和车间工人积极交流的亲和领导;王淦昌院士不再是只有冰冷头衔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还是一个和妻子相濡以沫相守多年的丈夫、节约粮食不铺张的有原则的老人。这些有关于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生活细节的点滴,使得题目走下了我心中的神坛,逐渐丰满成为鲜活又真实的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无论是投身科研或者扎根基层,我们都可以在自己所处的岗位上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热爱自己的岗位,认真工作、团结同事、不畏困难、勇于创新,认真办好每一件经过自己手的事情,为国家和人民发一份光、燃一份热。虽然我们不一定会如伟人一般做出如此伟大的奉献,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中践行“两弹一星”精神,都能为人民和国家做出贡献!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篇章!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文教工党支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勇攀科技创新高峰”主题党日活动学员 陈树婷
参观“防空洞指挥部”时,墙上的“党员突击队”名单让我驻足深思。在核武器研制最艰难阶段,90%的科研骨干是党员,他们用“党员顶上去,群众跟着来”的担当创造了奇迹。这启示我:党建工作必须成为业务发展的“红色引擎”。一要把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行“支部建在指挥席”模式,在安保等重点工作专班设立临时党支部,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要构建协同作战体系。借鉴两弹工程万人大会战经验,进一步构建政法、公安、应急、卫健等部门联席作战平台,实现突发事件“秒级响应、多端同步”。三要厚植为民情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在平凡岗位上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凉山州公安机关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能力素质提升班(二期)学员 赵渡雄
课余时间,我静静地走在两弹城,虔诚地瞻仰着每一栋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红砖房。墙上用石灰刷的“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仍然依稀可见。斑驳的绿色木窗和上面的防风钩、插销、合页一样,布满岁月侵蚀的痕迹,只有单层玻璃的生命力依然顽强。法国梧桐依然悄悄地抽着新芽,防空洞的回响依然深邃激昂,上海华生牌电风扇依然在徐徐转动。
这里的时光,恍然凝固在上世纪60年代末,这167栋两弹研制时的红色建筑,在向我们述说着那个惊心动魄,峥嵘而艰苦岁月。
当罗布泊的风沙卷走帐篷、粗粝的砂石混进窝头,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咽下掺着沙粒的饭食,仍伏案计算至深夜?
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夜里裹着单薄棉被,用冻僵的手指拨动锈迹斑斑的手摇计算机,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反复校对百万组数据?
当苏联专家撤离、图纸被焚毁,面对空荡荡的实验室和“中国二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的嘲讽,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用算盘打穿数据深渊?
在核弹没有按计划爆炸的时候,明知核辐射会致命,是什么让您毅然决然地孤身走进试验场,徒手扒出核弹,拿到关键数值?
一阵山风吹来,太阳从云层露出大半张脸,阳光穿过老院区大门上的五角星,照过来,一种磅礴的力量瞬间驻入心间。
——江安县纪检监察干部综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 师海量
·来自“两弹一星”事业的一本好书
这是一部塑造科学家楷模、倡扬中国精神的原创主题文学作品,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组织、 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等创作。
本书作者选取获评“时代楷模”的5位院士——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雷达专家刘永坦、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炼油技术专家陈俊武、核动力专家彭士禄,讲述他们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着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在专业领域不懈奋斗、科技报国的动人故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读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
——节选自《愿将此生长报国(时代楷模中那些院士的故事)》
培训“星”报与您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