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鞠躬尽瘁为祖国——纪念姚桐斌诞辰102周年

  • 发布时间:2024-09-03


姚桐斌(1922.9.3—1968.6.8),江苏省无锡市人,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1941年姚桐斌高中毕业,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45年获工学学士学位;1946年10月考取公费留学,次年10月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195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担任研究员;1957年9月回国,1958年1月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历任研究员、主任、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所长。1961年在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委领导下,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航天材料规划会议,并签订了多项全国性科研协作项目,对航天材料发展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1985年追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情系祖国

姚桐斌从少年起,就时时关心着祖国的命运。他在唐山工程学院求学时报的是矿冶系,后来参加公费留学考试,也选择了与之相关的冶金系专业,他打心底里相信唯有科技方可救国。

到英国后,他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局势,开始逐步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姚桐斌和其他在英国留学的同学们都激动万分,他们向祖国发回了贺电,祝贺新中国的成立。从此,他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宣传祖国的活动中,并担任了很多进步组织的领导工作。

姚桐斌曾担任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循刊》的编辑。《循刊》在留英学生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是进步同学宣传共产党政策的园地。当时的英国政府仍和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保持着外交关系,英国报刊很少刊登新中国的消息,因此,留学生得到《循刊》后,都将其视为珍宝,仔细阅读。

据姚桐斌当年一同留学的同学回忆,留英同学会编写的另一进步刊物《通讯》在留学生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当我们)获悉(新中国成立)这一天翻地覆的大好消息时,留学生无不欣喜若狂。在这方面,‘留英同学会’为大家编印的《通讯》功不可没。《通讯》及时报道了国内的一些新人新事。除了官方的消息外,也有同学把亲友自国内发来的消息片段进行摘抄。当时编印《通讯》是一件很艰难的工作,都是(留英)同学会的负责人亲手完成的。姚桐斌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留英学生会的发言人,姚桐斌常撰写文章批驳留英学生中的反动分子,并在《曼彻斯特岛报》上与一个英国学生就中国土改问题展开了笔战。他还在伯明翰大学共产党公社、伯明翰青年会、逊特兰劳工学院公开讲演,宣传中国人民的解放运动。

作为一名勤工俭学的学生,姚桐斌的生活是清苦的,但他省下每一个便士,吃最差的食品,住最差的旅馆,以便能去更多的地方开展对新中国的宣传。

1951年,姚桐斌从英国伯明翰来到了伯尔尼。他此行意义重大,在他向组织递交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后,中国驻瑞士大使冯炫接受并批准了姚桐斌的入党申请。自此,姚桐斌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科研作风

作为一位能力出色的科研领导,姚桐斌的工作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对出现的问题,他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最合理的方式去解决。他撰写的《研究工作方法》,成为了年轻科技人员开展高精尖航天产品研制工作的重要法宝。他倡导举办科研作风展览,展出几百件实物,从情感上教育科研人员,进一步培养他们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方法。

他提议举办科研作风展览会是由一件小事开始的。一位工作人员拿来一个纸烟盒让姚桐斌看,他惊讶地问:“这是什么?”对方说:“这是一个研究室的试验数据。”姚桐斌连忙接过来翻来覆去地看,然后说:用烟盒记录试验数据这个事例太典型了,展览一定要用这个实物。姚桐斌一贯对科研工作一丝不苟,连同事用错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纠正过来。他主张科研数据应该认真细致地记在专用的本子上,以便与新的数据对比,同时也是发表科研论文的依据。把数据记在烟盒上,这显示了粗枝大叶的科研作风,是所有人都应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

1962年8月20日,经过三个星期的精心准备,科研作风专题展览会正式开幕。姚桐斌和他的同事们挑选了770多件最有代表性的实物进行展出,反映了科学研究、技术管理以及技术责任制三个方面的50个先进和落后的典型。

展览会重点表扬了先进集体和个人,并一一介绍了他们的成就。例如,有一位女科技人员,多年来一贯坚持“学习结合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精神,平均每月收集资料300多篇,并且阅读了其中的261篇,还仔细研读了3篇。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她写出了5篇质量较高的技术报告,并与另一名研究人员合写了题为《高温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的论文。这篇论文在全国高温测试会议上获得好评,被建议在全国推广。这位科技人员积极学习、潜心钻研的精神,在展览会上被列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同时,展览会对那些后进的事例也进行了曝光。比如,有的人在课题报告中将0.006%错写成了0.6%,有的人把248千克错写成148千克,还有的人在器材预算时错将2000克折算成25米。展览会一一罗列了诸如此类的不严谨的科研作风和不认真细致的技术操作的反面例子,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一位亲身参加这个展览的同事说:“做得好的,做得差的,都在里面展示。姚所长是不留情面地、实名实姓地指出了,所以这次展览对我们的教育特别大。”

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的领导对这次展览很重视。院长刘瑄、副院长周吉一等领导先后来参观。院政治部主任杨亚中、院科技部部长姜延斌等领导也都予以肯定和赞扬,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此后,分院科技部还组织兄弟单位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前来参观学习。这次展览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次展览再次证实了姚桐斌善于利用有效形式和手段,从理论高度和实际效果两方面着手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

在2000年姚桐斌塑像落成之际,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的一位领导撰文怀念姚桐斌时谈到,该所多年来自始至终把姚桐斌制定的科研工作方法作为行动的纲领。他说:“按科研程序办事逐渐成为我所的光荣传统之一,至今盛传不衰。在这一科学规律的指引下,使我所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导弹发展所需要的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保证了导弹性能和任务进度,我所被院领导评为质量信得过单位之一。”


浓浓亲情

回国后不久,姚桐斌便带着妻子回无锡探望家人。他们从北京坐了一夜火车,第二天才到达无锡。姚桐斌的大哥到车站来接他们,姐姐也从江阴赶来和他们在家中团聚。姚桐斌姐姐刚一进门就看到了姚桐斌还穿着她曾亲手织的毛衣,激动地说道:“桐弟,你这十年一点也没变。哎呀,你身上穿的这件毛背心是我织的那件吧?”

姚桐斌笑着回复道:“我只要穿上这件毛背心,就会想起姐姐在我出国前日夜为我赶织它的情景。”除此之外,姚桐斌姐姐还带来了一篓螃蟹供大家品尝。席间,姚桐斌注视着姐姐倒下的一杯酒,放在了一个空的席位上,以此祭奠自己在国外求学、工作时过世的父亲姚世晋。

姚桐斌弟弟姚涌斌结婚后,姚桐斌的母亲从老家赶来为他办喜事,为了方便住在了姚桐斌家里。姚桐斌因为工作繁忙,很难抽出时间陪伴老人,只好由妻子彭洁清替他陪老人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可由于老人家是小脚,走不了长路,对游园兴致不高,便待在家里看起了孙女来。彭洁清心感愧疚,便费了一番功夫弄到了一些糕点孝敬姚桐斌母亲,但老人家隔代亲,一口也舍不得吃,最后又全喂给了姚桐斌和彭洁清的女儿。

姚桐斌的母亲不适应北京的天气,不久就返回了南方。她离开北京后,姚桐斌抑郁良久,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作为儿子的责任,多陪陪自己的母亲。彭洁清劝慰他:“放心,你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你的担子很重,妈妈不会怪你的。”自古忠孝难两全,听完妻子话语的姚桐斌安下心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祖国的航天科技事业发展之中。


(姚桐斌及其家人)

姚桐斌身上凸显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姚微明:《中国航天材料与工艺奠基人:姚桐斌》,中国宇航出版社,2019年。

彭洁清、高智:《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姚桐斌》,金城出版社,2008年。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