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又是清明细雨时 缅怀英烈寄哀思——纪念郭永怀诞辰115周年

  • 发布时间:2024-04-04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至,祭英烈。

在“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有着这样一位烈士,他穷尽一生,不惜牺牲生命,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安全与未来。他说:“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自认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他就是郭永怀,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2024年清明,适值郭永怀先生诞辰115周年,谨以此文表达对这位杰出爱国科学家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图片

郭永怀院士


个人简介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故事

异国求学,立志报国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城县。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四乡八里第一个公费中学生。

图片

1929年,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1933年,他进入北大物理系,在北京大学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深造。

抗战爆发后,他辗转跋涉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国难当头,郭永怀坚定了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觉得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为此他放弃了专修光学的夙愿,立志改学航空工程。

图片

1938年夏季,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名额仅有20人,郭永怀成功入选。

1940年8月,郭永怀和同学们踏上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求学之路,成为该校首批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图片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该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55年,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晋升为终身教授。

图片


赤子之心,毅然回国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在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的”。对于让他申请加入美国籍的要求,一概置之不理。

新中国成立后,郭永怀毅然选择回国为新中国效力。但由于当时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美国政府颁布了禁止中国学者离境的禁令,郭永怀被监视。直至1955年8月,美国政府才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

郭永怀早为回国备好了万全之策。在回国前的一次送别聚会上,为了避免美国政府制造麻烦,他将厚厚的书稿一叠一叠地丢进火里,将自己所有的心血烧成了灰烬。妻子李佩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她明白,这是为了避免被美国政府找麻烦。郭永怀则安慰她: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图片

郭永怀夫妇归国前的饯行聚会


1955年美国取消禁止留学生回国禁令。1956年10月,郭永怀携夫人李佩、女儿郭芹冲破重重阻力,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他们一家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科技界的热烈欢迎。

图片

1956年郭永怀夫妇在回国的邮轮上


两弹一星,功勋卓越

郭永怀回国后,长期主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又先后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他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研制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原子弹研制初期,郭永怀负责力学方面的技术领导工作。从理论设计到具体计算,他提出了用特征线法进行爆轰波理论计算,并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原子弹较为优越的引爆方式。1963年,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九所主体迁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50多岁的郭永怀经常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喝碱水、住帐篷、睡铁床。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郭永怀在爆炸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除原子弹外,他还参加了氢弹研制、人造卫星设计。他负责指导了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动力学等研究工作,对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研究实验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1957年,郭永怀(右一)接待外国来访专家


图片

1958年,郭永怀指导学生(右一张涵信、右二沈观林、右四章光华)


图片

1960年1月13日,郭永怀与钱学森等科学家一起研究教学工作(左一钱学森,左二郭永怀)


图片

20世纪60年代初,郭永怀现场查看爆炸成形试件

图片

1967年王淦昌(左一)彭桓武(左二)郭永怀(左三)和邓稼先(右二)等在我国新疆核试验场区


坚守使命,以身许国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西北核试验基地工作。一次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当时就着急要赶回北京报告,一刻也不等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

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突然,飞机失去了平衡,偏离开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一头扎了下去——只听“轰”的一声,飞机前舱碎裂,紧接着火焰冲天窜起……

迎接郭永怀的人们从惊异中醒过来的时候,急忙向出事现场飞奔过去。当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完好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图片

图片

当时,新中国众多科研人员秉持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态度,对科研工作分秒必争,郭永怀便是其中一员。彼时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并不发达,为了保护如他一般的科学家的安全,周恩来总理曾特地叮嘱他们不要乘飞机。但为了抢时间,郭永怀经常强行登机,这次由于时间紧迫,他坚持夜航,就在他临上飞机时,大家还劝他换个时间再走,郭永怀却平静地说:“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图片


图片

郭永怀牺牲时的遗物·手表

图片

郭永怀牺牲时佩戴的眼镜片


怀瑾佩瑜,爱在天际

郭永怀与妻子李佩相恋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48年在洛杉矶结婚。夫妇二人兼学中西、相濡以沫。他们一样的宽厚而谦和,一样的高洁而平实,一样的挚爱祖国和人民。

李佩曾回忆说,在美国,我最开心的三件事:一是我和郭永怀相熟的那段时间;二是我们有了孩子后的美满小家庭;三是早日回到祖国。因为对我来说,认识了郭永怀,接触到科学,了解到他们的工作对国家的重要性,这影响了我后来的大半生。

李佩先生长期任教于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她创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参与筹建中科院研究生院英语系,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她与李政道合作,输送出新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她耄耋之年创办“中关村大讲堂”。她先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给中科大,2007年又把全部存款60万元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郭永怀奖学金。

图片

1948年,郭永怀、李佩在美国洛杉矶绮色佳结婚

 

图片

郭永怀夫妇的生活照


图片

郭永怀一家三口在北京中关村家中的合影


图片

李佩在做报告


2017年1月12日凌晨,李佩先生溘然长逝,享年99岁。按照她的遗愿,李佩和她的爱人郭永怀被安葬在了一起。

图片

中国科学院力学院将李佩和郭永怀合葬,碑文上写道:“一对伉俪,两种传奇;怀瑾佩瑜,师表后继。”相隔半个世纪后,两人终于相依而眠。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向社会发布公告:一颗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另一颗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两颗星星永远在天空相伴,相映相辉!


缅怀先烈,吾辈自强

时光飞逝,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4年时,又是一年清明,我们不能忘却郭永怀夫妇之大义,唯有始终将报国初心永怀,砥砺前行,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与纪念。

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自主开发情景宣讲课程《记忆里的“两弹一星”》中的《最后一封家书》篇章,以郭永怀与女儿郭芹的最后一封家书为线,徐徐展开郭永怀,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生动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获得各界一致好评。

图片

《最后一封家书》剧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斯人已去,风范永存。吾辈青年当以济苍生为己任,以兴国家为使命,怀壮志以洒热血,乘长风而破万浪!



参考文献:[1]李家春著.高山仰止 大爱无疆:我们心目中的郭永怀和李佩先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